千年古村之和社的前世今生
黄源光
和社村位于广西桂平市南木镇东南部。地处浔江水涯之地,扼桂平北大区要冲,雄居丘陵地带,素称桂平北大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汉属布山,北周建村;隋朝治邑,唐初置州。山川钟秀,人杰地灵;文化昌盛,英雄辈出。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祥故里。民间智慧人物甘崔因名扬全国。村委会驻地大庙。东距浔江1.8公里,南距桂平市区9公里,西北距南木镇政府驻地南木圩5公里。
全村总人口3372人。大部分村民为汉族,少部分为壮族。解放前,全村姓氏共有28姓。历史上,曾先后有先秦时的西瓯、骆越人;汉代的乌浒、南越人;唐宋时期的俚人;元末明初的僚人;明清时期的瑶人、僮人、汉人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和社村得名的来由。据《桂平县地名志》(1990年版)记载:“南北朝北周年间建村,封建社会此地是民族杂居,各立社坛,后经商议共立社坛,要和睦团结,决定共立一社坛名‘和社’,并为村名。此为村境内建村之始。”
和社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解放前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庙塘、社头坑、大塘塘尾、鱼花塘等处曾多次出土乌木。
据今年79岁的和社村庙坪屯村民何信福说:“集体化后的1958年冬,第7生产队社员在庙塘挖塘泥时,曾经挖得被人为加工过的沉沙木(本地俗称:炭化木、沉沙木、水沙木或“格木”,四川等地又称作乌木、阴沉木)。此沉沙木已失去韧性,似煤非煤,质地坚硬,敲击它会发出“咣咣”的响声,可以烧得燃。”
据今年81岁的和社村大塘岭屯村民林春生说:“1975年冬,第11生产队社员在大塘塘尾挖莲藕时,曾挖得一碌(根)炭化木。”
据今年61岁的和社村大庙角屯村民林春炎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第9生产队鱼花塘挖水管时,也发现过炭化木。儿时,我听十三公(林)邦成说过:‘社头坑过去又叫格木坑,因为解放前社头坑曾出土过许多炭化木,这些炭化木既乌黑又坚硬,好像格木一样;所以本地人又把社头坑称作格木坑’”。
炭化木是两千年至万年前,古和社地域天体发生自然变异,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以及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塘发现古窑址及粗砂陶片。
据村民何信福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社员在冬天的大塘挖塘泥时,曾经在塘底发现一座古窑,窑口里面沉积有许多沙土。”又据村民林春炎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古窑附近的大塘角,曾发现了一堆粗砂陶片。”
据今年74岁的开底屋屯退休教师林奕才说:“听老辈人说:几百年前,我们林姓先祖从粤东迁来和社村时,后辈岭曾是一片非常茂盛的原始森林,特别是那些松树密密麻麻、遮天蔽日,有的松树粗大到一人合抱不过。”
社头坑盛产制陶的原料高岭土(本地又称瓷土、白橡泥),社头坑流出制陶用的泉水,后背岭的原始森林提供了烧陶的燃料,千百年来流水带来泥沙的沉积,随使古窑埋在大塘底部。这一切成造了古窑存在的条件和古窑历史的悠久。
粗砂陶是古代陶器的一种。为使陶坯烧制受热时不易裂开,特意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所以这种陶器又称为“夹砂陶”。在新石器时代,“夹砂陶”这类陶器在改进人们的生存环境,由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改为熟食,起了巨大的作用。
1950年4月,大庙角屯村民林世安在庙坪屯林东华畬边花生地除草时,在地坎根挖得古代铜鼓一面。
据今年81岁的和社村庙坪屯村民林东华说:“林世安未挖得铜鼓之前,那面铜鼓早已部分裸露出地坎根多年。少年时,我在地坎根看牛也曾发现过它。当时,我还以为是一只烂铜盘,用指甲去戳它却又戳不入。那面铜鼓挖出来时,高约二尺,面径约二尺二、三,鼓面沿边东南西北四边各饰有一只蛤乸(青蛙),用木棍敲击它会发出“哐哐”的响声,声音传得很远。林世安挖得这面铜鼓时,他已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了。后来,他将这面铜鼓交回村农会,在农会敲了一年多后,农会又上交到县有关部门,(林)世安为此还得过奖励。和社发现的铜鼓很多,解放前出土了三、四面,1950年4月又出土了这一面。附近的古楞、渡头村才也出土过铜鼓。”又据生于癸酉年今年已81岁的吨头屯村民林洁英说:“林世安挖出铜鼓那年是五零年。那年,我才十六、七岁,还未出嫁。当时,我还去现场看过热闹,那面铜鼓鼓面四边各置有一只蛤乸。”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用青铜铸造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打击乐器和礼器,以后又渲化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它为民族首领贵族所独占,被视之为一种珍贵的重器或礼器,因此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它约产生于公元前一千年中叶或稍早。据考古专家说:有铜鼓出土的地方,就有少数民族存在。出土的古代铜鼓,具体反映了和社村当时的历史和政治繁荣、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习俗。
和社村被人为加工过的乌木、古代铜鼓的出土,以及古窑及粗砂陶片的发现,这些物证证实了早在几千到一万年前和社村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繁衍、生息、活动。
古代和社村属百越之地。
秦代和社村属桂林郡地。
汉代和社村属布山县地,隶鬱林郡。据唐朝《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四》(杜佑撰)记载:“浔州今理桂平县。秦属桂林郡。二汉以后并属郁林郡。隋属永平、郁林二郡地。大唐置浔州,或为浔江郡。领县三:桂平汉布山县地,皇化汉阿林县地,大宾汉布山县地。”
三国、两晋沿汉制,和社村属布山县地,隶鬱林郡。
南北朝北周年间(公元557年—公元581年)和社建村,属桂平县,隶桂平郡。
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析桂平县置大宾县,属永平郡管辖,县治在大宾县仙沙寺,其辖地为今桂平市北大区。据唐朝《元和郡县志.卷第三十八.岭南道五》(李吉甫撰)记载:“大宾县,下。西至州四十里。隋开皇十五年分桂平县置,以县西北宾水为名。”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分藤州于大宾县置浔州,州治设在大宾县仙沙寺,桂平有“浔州”之称始于此,因地处浔江水涯之地,故以“浔”名。浔州辖桂平、皇化、大宾三县。仙沙寺为浔州第一州治。据《元和郡县志.卷第三十八.岭南道五》(唐.李吉甫撰)记载:“大宾县,下。西至州四十里。隋开皇十五年分桂平县置,以县西北宾水为名。武德七年,曾于(大宾)县置浔州,后移于桂平县。”
唐初在大宾县仙沙寺置浔州,鲜为人知。元朝置浔州路;明朝置浔州府,管辖过桂平、平南、贵县三县及武靖州,县志已有记载。但是,明朝所置的浔州府曾管辖过富川、贺县、横州(今横县)三县,这是许多人闻所未闻的。据《明史·志第二十一·地理六·福建 广东 广西》(清·张玉廷等著)记载:“广西 《禹贡》荆州之域及荆、扬二州之徼外。元置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治静江路。属湖广行中书省。至正末,改宣慰使司为广西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六年四月置广西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州四十有八,县五十,长官司四。
……
富川府东少北。元属贺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浔州府,后来属。
……
贺府东南。元贺州,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初,以州治临贺县省入,属浔州府。
……
浔州府元浔州路。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三。东北距布政司九百八十里。
……
横州元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宁浦县省入,属浔州府。”对于上述内容,《富川县志》、《贺县志》、《横州志》各有记载。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大宾县省入桂平县。
关于“大宾县”,《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志下》(唐.魏征主编)、《通典.卷一百八十四.州郡十四》(唐.杜佑撰)、《元和郡县志.卷第三十八.岭南道五》(唐.李吉甫撰 ) 、《旧唐书.志第二十一.地理四.岭南道》(后晋.刘昫等撰)、《广志》(晋.郭义恭撰)、《郡国志》(晋. 司马彪撰)、《新唐书.卷四十七.地理七上》(宋.欧阳修、宋祁撰) 、《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撰)、《舆地广记.卷第三十六》(宋.欧阳忞著)、《太平御览》(宋.李昉撰)、《锦绣万花谷》(宋.无名氏撰)、《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元.刘应李原著)、《方舆纪要.广西三.浔州府》(明末清初.顾祖禹著)、《浔州府志.七十六卷首一卷》(清道光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桂平县志》(1920年民国版)和《广西通志》(1999年出版) 以及《藤县志》(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本[铅印本])等国史、通志、府志、县志、方志、类书均有记载。
明朝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其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书中曾有大宾县有俚人裹手涂盐取糖牛并入中药治病的记载:“【附录】牛(音危) 又名夔牛。如牛而大,肉重数千斤,出牛《广志》云:出日南及浔州大宾县。色青黄,与蛇同穴。性嗜盐,俚人裹手涂盐取之。其角如玉,可为器。……角【气味】酸、咸,凉,无毒。【主治】惊痫热毒,诸血病。黄【气味】原缺。【主治】惊痫癫狂。”由此可见,大宾县在古代全国行政区域中是占有一席之地,并因声名显赫而得以载入史册。
宋代和社村属桂平县,先后隶龚州、浔州管辖。
元代和社村属桂平县,隶浔州路。
明成化五年(1469年),明王朝为了镇压大藤峡瑶族农民起义,在碧滩设武靖州。成化二十二年迁至黄绅镇,即今金田镇武靖村,嘉靖七年(1528年)改州为千户所,以浔州通判管理之。万历末(公元1620年)废为武靖镇。在武靖州置废期间和社村属武靖州管辖。
明清时代,和社村属崇姜(江)里(里治在今南木圩)管辖。
清光绪年间,全县分为四大区,辖二十一里(东三里,南八里,西七里,北三里)。北三里:崇姜里、大宣一里、大宣二里。里下设甲、村、堡。崇姜里,在城东北五里,东自都椰村至西罗绿垌山边,七十五里,南自头塘至北思盘村,三十五里。有南绿圩、和社圩。村落分上水和下水。上水有樟村、白竹、镇武寨、碧滩、罗绿垌、田头、上洞、中洞村等。下水有思盘、晚塘、和社、桥头、龙门、山峡、渡头村等。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县以下设里、甲、村、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起,县以下设区、乡、村、甲。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和社村设立和社乡(乡公所在今和社圩),属金田区,管辖和社、和市、黑石、山塘、白沙、渡头、樟村、白竹、弩滩、山峡、南山(包括凹塘、石头塘、庙山、密山、田竂)、黎村、古楞、三鼎、新宁、流岭等村。由于这段时间和社乡管辖范围较大,故称“和社大乡”。
1950年1月1日,桂平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梧州专区),下设东、南、西、北、城厢5个区。和社村设立乡政府,管辖和社、渡头、山塘、山峡、白竹、黎村、黑石、流岭,乡政府驻地和社圩,和社乡仍称“和社大乡”。
1951年6月析六区为十三、十四、十五区。十三区(区政府设南木)下设南渌乡、和社乡等19个乡政府。和社乡已称“和社小乡”。
1958年1月,和社乡政府辖地有所变动,管辖和社、古楞、新建(今长清)三村。由于这段时间和社乡管辖范围较小,故仍称“和社小乡”。
1958年8月后,全县成立了29个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原有各区、乡镇同时撤销。1958年11月和社高级农业合作社改称和社大队(大队部驻地大庙)。
1984年9月全县实行机构攺革,撤销公社、大队,恢复乡(镇)、村建制。1984年9月,和社大队改称和社村。1994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桂平县撤县设市,桂平市属玉林地区管辖,而和社村属桂平市南木乡管辖。1996年6月22日玉林地区析贵港、桂平、平南两市一县成立地级贵港市,桂平市属贵港市领导。和社村仍属桂平市南木镇管辖。
和社村山川秀丽,风景迷人。
境内宾山,海拨高86.6米,平中见奇,山明水秀,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88年),桂平知县吴志绾编纂出版《桂平县资治图志》,将宾山风光“宾秀特朝”列为浔州八景之一。
宾山寺坐落在宾山的北怀内。宾山寺原名仙沙寺,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负责仙沙寺改建工程的总缘郡禀生崇姜里人李正阳将仙沙寺更名为宾山寺。寺以山取名,据寺内大清雍正拾贰年(公元1807年)的《寺田碑记》记载:“仙沙寺肇自鼎建,历千百余载”,后经历代修葺,始具现有规模。宾山寺现为桂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社圩开圩较早,有北区“圩胆”之称。
和社圩最早设在旧圩岭上。隋初建圩,以圩场地处和社,故名。和社圩是桂平北大区开圩最早的圩场,四面八方的人都云集到此趁圩,是北大区的圩胆(喻核心)。和社圩何时迁到今址(社公岭)不详,查清乾隆版《桂平县资治图志》里<县总图>、<崇姜里>、<宾秀特朝>三图,和社圩均标注在梨埇(今大黎村黎冲塘)、山峡(今合山村)附近,由此可见,明末清初和社圩已迁至今址(社公岭)。
据民间传说: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析桂平县置大宾县在仙沙寺置县治时,和社圩已在旧圩岭成圩。由于和社属丘陵地带,圩址设在岭上,岭上石头较多。后来北大区之南渌圩(今南木圩,以圩边有南渌江得名,渌指水清或清澈之意。
成圩于唐初。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陵江废县 在府东北。汉布山县地。唐贞观七年,置陵江县,属浔州。十二年,废入桂平县。今为崇江里。”)、大宣圩(因明朝设有大宣乡,故名。成圩于明朝。后改成永宁圩。之后迁新址,改称新圩。解放后称金田圩)、江口圩(古称瑶圩、永和圩。
因地处大湟江口,故名大湟圩,旧址在大湟江西岸,清乾隆迁到今址,即大湟江口汇入浔江出口处,称大湟江口,简称江口)、思宜圩(相传,思宜圩原是村庄,古人无意中在此处挖地得银,消息传开后,大家都去挖,想捞一把便宜财,故此得名。
清代发展成圩)、紫荆圩(紫荆圩原叫三江圩,以地处三江交汇处得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金田水库淹没旧圩后迁到今址,以地处紫荆山区,紫荆树较多,有荆山紫水之称,故名)、垌心圩(垌心圩地处田垌中心,故名)以及东大区之永安圩(今石咀圩。石咀以圩旁江边之岩石伸向江心,方言称末端为咀,故名。石咀于明万历年间,由平安太平寺搬到石咀建圩,有350多年历史),在开圩之时,都到和社圩取块石头回去奠基开圩。
解放前,和社圩赶圩人数近万人左右,当时设有牛行、百货店、杂货店、药材店、裁缝店、饭店、旅店、酒坊、粉摊、粥摊(听老人说,当时和社圩闲日都设有粥摊)、油炸摊、赌场、打铁铺等商铺及其他场所,单是油炸镬头就有100多摊。由于南木圩没设有牛市,所以和社圩的牛市、牛行非常火爆,每圩牛成交量多达几百头以上,是桂平北大区最大的牛市、牛行。
由于以前北大区出入桂平的古道经过地势高爽的和社村丘陵地区;所以解放前北大区、平南思旺等村民趁桂平街都要经过和社圩。由此可见,当时和社圩的热闹、鼎盛以及经济上的繁荣。
和社圩早期的圩期为子午卯酉,南渌圩早期的圩期为寅申巳亥。崇姜里设立之后,南渌圩遂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中心。南渌圩圩期与和社圩圩期并因此相互对调。
和社村古韵流芳,人文昌盛。
千百年来,和社各族群众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艰苦创业,苦心经营,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传统文化。赶庙会、抢银牌、唱动师、岀游神、唱山歌、耍功夫、打拳等体育文艺活动作为其中的一朵奇葩,凝聚着各族群众的智慧,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关于和社调师戏(本地称作“动师”)《桂平县志》(1991年版)曾有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年),和社村成立了第一个调师戏班,取名“同群乐”,开始把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改编成戏,如《梁山伯和祝英台》等,设置脚色行当,以简单的一个唱腔伴以锣鼓,逐步形成调师戏,以后有逐步分为“掩面师”(戴面具演出)和“开面师”(不戴面具演出)两种,过去是全男班(女角色由男演员装扮),解放后改为男女班。调师戏无文字剧本,一般由师傅(编导)给演员交代戏路,讲听故事情节,然后由演员根据故事发展随口编唱,称‘提纲戏’。”
和社村这个千年古村,文化底蕴深厚。寺庙文化、师公文化、仙姑文化、歌谣文化、军事文化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和遗产,就像一坛千年佳酿,醇香浓郁,散发历史的气息,刻画着岁月的痕迹,反映着和社最真实的发展历程。在历史长河中给和社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不少名胜古迹。
和社村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祥在广西桂平县崇姜里(今南木镇)和社村大庙角屯出生。林凤祥乃林氏始迁祖谦承公第十八代,祖籍广东高要县范州村簕竹坑,农民出身,太平军将领。1851年秋参加金田起义,1853年1月率军首登武昌城,封天官副丞相。从金田起兵到永安封王,他一直冲杀在前,屡建奇勋。1854年春因弹粮、寒衣不继,援军未至,遂南撤阜城、连镇,挖壕坚守,奋战9个月,次年3月连镇陷落,受伤被俘,在其《林凤祥供词》中招认自己是:“广西桂平县人,在本县新村居住,年31岁,父林立春54岁,母已故,弟弟阿蛮11岁。……”;4月在北京就义,追封求王。1855年3月15日,林凤祥于北京西市被凌迟被处死,凌迟处死他的时候,他非常坚贞“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潘士安《玉珍河钓徒见闻杂记》)关于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的籍贯是桂平县崇姜里和社村人,已有时任桂平县博物馆馆长黄培棋在其论文《关于林凤翔籍贯的调查报告》(此论文刊载在1984年第6期广西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学术论坛》杂志第99~100页)予以考证,以及林凤祥本人已在《林凤祥供词》中招认。
民间智慧人物甘崔因系广西桂平县崇姜里(今南木镇)和社村刘屋屯人。崔因身材高大,两耳特长。家住禾堂坪(又叫老吹坪)。此人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睿智,聪颖过人,风趣幽默,智斗财主,扬名全国,传为佳话。云南、湖南、北京、广东等地都有崔因的传说,是西汉时代智慧家东方朔式人物,也是新疆阿凡提式的人物。其智斗财主的事迹,经桂平县博物馆馆长冯宇明捜集整理,以民间故事形式—《崔因的故事》、《崔因趣谈》于1979年,分别在《桂平文艺》第2·3期和《广西文艺》10月号刊载。
说起崔因还有一段传说:清道光年间,和社村甘姓人家原来住在宾山寺对面屋门地的岭上。岭上住有甘、白两姓人。过去,甘家曾有一人考得状元,后来在江浙一带做官,为官做到知府。
有一次,当地百姓捉得一个盗贼,送到官府处理。盗贼为了不被杀头,叫家属送了九斤黄金给甘姓知府。甘姓知府贪赃枉法,随将盗贼放走。
甘姓知府将受贿得来的黄金,偷偷运回家乡建造房屋,并将剩余的黄金藏在屋梁里面,之后在屋梁上面写下了一句诗:“儿孙冇忧穷,穷了就思量”。后来有人将甘姓知府受贿黄金放贼之事告发到朝廷,皇帝知道后,龙颜大怒,下圣旨对甘姓人家铲九族,斩尽杀绝。白姓人家(与甘姓人家相邻,并有姻亲)也被株连。在株连九族期间,甘姓人家刚好有一个孕妇返外家喝酒躲过一劫。孕妇回来之后,不久生下了一个遗腹子。
孕妇生下遗腹子之后,觉得揾食艰难,随将旧屋买给张姓人家。张姓人家将甘姓人家的旧屋拆掉,在鎅(锯)屋梁的时候发现屋梁里面藏有许多黄金,张姓人家从此发达。张姓人家得到这些黄金之后,才明白梁上“儿孙冇忧穷,穷了就思量”那句诗的含义(量与梁谐音)。甘姓人家寡母婆卖屋之后,又搬到刘屋屯禾堂头居住,见甘家人丁稀少,随又收养南江龙塘村一户唐姓人家的一个儿子。
这养子就是后来的甘吹因。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 崔因岀生于吉二里(石咀)龙塘村。因养家姓甘,生父姓唐,随取名甘唐,外号叫吹因,后人雅化为崔因。
吹因的外号是这样得来的:
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甘唐家里种有许多大薯,大薯收获季节,崔因煲有许多大薯,邻居小孩过来讨吃。由于大薯滚烫,甘唐害怕小孩吃薯被烫伤,随对小孩说:“冇急,冇急,吹因(凉)再食(吃),吹因(凉)再食(吃)。”
吹因由此得名。某年夏天,甘唐见同村某姑娘吃滚粥,甘唐用一句诗对姑娘调笑说:“六月时天食(吃)滚粥,叫妹千祈要吹因”。另有一说:某年夏天,甘唐见同村某姑娘舀滚粥喂猫,随用一句诗对姑娘调笑说:“舀粥喂猫猫着(被)碌(烫),叫妹千祈要吹因”。由于此诗风趣幽默、一语双关,大有深意。它有两重意思:一是吹因(凉)再吃,小心被烫;二是姑娘如果你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你一定要嫁给我甘唐。
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推广价值的三十大和社文化符号依次是:炭化木(又叫乌木)、古窑与粗砂陶片、铜鼓、开村始祖海家公与十子团圆父抵饥的传说、宾山与宾山寺、大宾县治与浔州州治、竹简书与大宾县官坟墓的传说、糖牛、獞牯畲、浔州八景之一“宾秀特朝”、寺庙、社公(社坛)、古榕、古井、古营盘与崩城、炮楼、调师戏(本地人又叫动师)、打拳与拳房(俗称武馆)、庙会与抢花炮、出游神、碑刻、山歌、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祥与祖居地舂屋、民间智慧人物甘崔因与老吹坪、文武举人林起凤的书法与宾山寺名联的传说、工艺品—和社狮头、抗日、剿匪、感恩母亲纪念碑、《和社村志》。
这些文化符号主要集中发映了和社村地理、遗产、文化、人物、民族、历史等多方面情况。
为了反映千年和社当时真实的社会情况,对后人研究和社提供重要的资料;为了传承和社千年的历史文化,推介和社美丽的风景名胜,向外界递出一张亮丽的名片,促进和社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为此,和社有识之士正在编写《和社村志》,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子孙了解和社的历史,以便后人借鉴发展。
经近年《和社村志》编者考证确认,自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起,大宾县县治和社村作为桂平北大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前后经历了323年时间。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又于大宾县和社村置浔州,浔州州治在和社存在了10年时间。
清朝时代,清政府曾在宾山后枕之浔江的黎冲塘驻守兵三名。大宾县治、浔州州治之和社古村被誉为“桂平北区古都”,是桂平北大区文化最早的发祥地。和社村自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1419年的历史,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文化古村。南朝梁(公元502年)置桂平郡,“桂平”之称首见于此。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置大宾县,“大宾”之称首见于此。“桂平”两字历史仅比“大宾”两字历史早93年。
今后,为了有效保护和抢救千年古村和社的文化遗产,强力打造一个富有内涵、富有特色、富有魅力的文化品牌。和社古村应招商引资开发成立景区,以开发旅游为平台,深入挖掘和推广大宾、浔州文化,大力宣传和推介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祥、民间智慧人物甘崔因故里。与此同时,认真做好和社古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打造具有大宾、浔州文化特色,同时,着力做好古村人文资料的搜集,挖掘和整合工作,加快古村旅游业的发展,把和社古村保护建设成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集大宾、浔州文化传统、生态休闲文化为一体的受区内外游人喜爱的旅游景区。
让游客对和社古村的民俗风情、大宾县和浔州历史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重点规划好和社村游览线路和景点:在村口建立一座“千年古村——和社”的牌坊门楼;在大塘岭建立一座和社抗日自卫队伏击日军的纪念碑;在大庙角屯建立一座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祥的塑像供后人瞻仰;在庙坪屯林东华畲边坎根建立一个古代铜鼓出土的标志;在崩城建立一个大成国首领陈开带领起义军攻打崇姜里和社圩大庙角屯地主豪绅在此鏖战的标志牌;在社头坑建立一个炭化木出土的标志牌;在刘屋屯老吹坪建立一座民间智人物甘崔因的塑像供后人参观;在宾山寺门前广场竖立一块刻有“浔州第一州州治—大宾县仙沙寺”的地标石;在宾山之巅建立一座以观浔州八景之一“宾秀特朝”的朝阳亭;在螺游塘建立一个水上游乐设施;在江口旧路旁边建立一座集餐饮住宿停车为一体的综合楼。聘请有资质的设计部门将宾山进行总体规划,并将宾山开辟为大宾公园或浔州公园。
希望当地政府把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和社古村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市党政和旅游部门的支持重视下,为有效地加强对古村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明确古村旅游开发主体,创办“广西宾山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进乡村旅游。以和社古村的历史依托,开发好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完善接待条件,搞好景区文化建设,改善卫生条件,推动乡村整体建设,优化、美化、净化村内硬件环境,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我们相信,千年古村和社一定会焕发青春,并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