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社村林姓聚居地旧村、新村及林凤祥将军
黄源光
旧村(过去叫三棵榕或三棵木,现叫大庙角)位于广西桂平县南木镇和社村大庙角屯,东接后背岭屯,南邻庙坪屯,西毗大塘,北连旧圩岭屯和吨头屯。其村背山面水,住民滨水而居。全屯共有林、谭、蔡三姓,林姓为大族,占全屯人口百分之九十五。开基始祖为林氏始祖谦承公第十二世孙林光典,于清乾隆年间到和社圩做生意、开垦种植、定居落业、繁衍生息,后来部分散居在红背岭屯,光典公支系现有人口480人左右。根据大庙角屯林本荣家中保存的《林氏族谱》记载: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其族有林凤祥等5人参加太平军,林凤祥官至将军一职。
新村(现叫开底屋)位于广西桂平县南木镇和社村开底屋屯,东接大塘岭屯,南邻新村塘(又叫新鲜塘),西至岭儿脚,北临峡沟。其村竹木茂盛,住民随坡而居。全屯唯独林姓,开基始祖为林氏始祖谦承公第十五世孙林绍君,绍君公支系现有人口120人左右。根据和社农业合作社第一任社长林建华口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其族有公太林宗邦1人参加太平军,官至文书一职。
旧村大庙角屯、新村开底屋屯,两屯均是和社村林姓主要聚居地,和社村林姓聚居人口约有700人左右。
根据2005出版的《桂平林氏族谱》中第680页《金田界垌光模公支系发展简史》记载:“界垌光模公先祖由福建连滩甫田迁到广东高要县范州村簕竹坑,后光有、光典、光模三兄弟迁到广西,长兄光有迁到贵县、二兄光典迁到和社、光模公迁到金田界垌安居落业”。南木镇和社村林姓支系和金田镇界垌村林姓支系是同一开基始祖林氏始祖谦承公分出,就好似同一棵树上的两条枝丫。
历史上这里出过“和社林氏双英”:一个是指林氏始迁祖谦承公第十六代、清嘉庆年间文武举人、清道光年间书法大家林起凤,清道光二十年冬,由于为重修的宾山寺门额题匾、门联题对、《重修宾山寺碑记》书丹,而闻名于世;另一个是林氏始迁祖谦承公第十八代、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祥,出征北伐期间,由于从金田起兵到永安封王,他一直冲杀在前,克武昌、下镇江、平扬州、定南京,战功赫赫,屡建奇勋,而名震天下。 “和社林氏双英”一直以来被和社村林氏引以为傲,至今还逢人说项、津津乐道。
故宫明清档案部未公布《林凤翔供词》之前,人们总以为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翔籍贯是广西武缘或广东揭阳。自故宫明清档案部泰国经同志发表《从新发现的太平天国北伐史料看林凤翔的籍贯、身世及履历》公布了《林凤翔供词》,揭开了林凤祥身世之谜,人们才弄清了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翔籍贯是广西桂平县新村人。
《林凤祥供词》:
广西桂平县人,在本县新村居住,年31岁,父林立春54岁,母已故,弟弟阿蛮11岁。我尚未娶妻,向来挑担子卖杂货生理。咸丰元年秋间,我到永安州做买卖,被贼裹去,做了司马,管25人。后由永安州跟洪秀全、杨秀清们打仗,到了桂林、全州、道州,杨秀清见我打仗出力,封我做侍卫。后又到桂阳州、郴州、长沙,杨秀清又升我做带兵的将军。
到了岳州,我得了官兵的大铜炮4尊,小铜炮13尊,又封我指挥,跟到武昌,又升我检点,隔了4天,又封天官副丞相。一路打仗,到了九江、安徽。3年2月破了金陵,住了3天。我到扬州踞了城后,杨秀清叫我回金陵,派我同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检点朱姓(锡琨),带9军兵渡黄河。到了怀庆没有攻破,到山西,攻破平阳。
到直隶临铭关,攻打藁城、深州、献县、沧州、杨柳青、静海、独流,扎营3个月。4年正月窜至束城、阜城,吉文元受伤死。4月间窜至连镇,扎营抗拒官兵。李开芳带了1千多骑马贼望南窜,我们仍在连镇拒守。今年正月19日,官兵攻破连镇,我受了重伤,躲藏地窖内,被官兵搜获的。我剃留长发,是正月初间,要逃窜,剃去了。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5辑
根据林凤祥被俘遭清廷审讯所留下的《林凤祥供词》记录:林凤祥系“广西桂平县人,在本县新村居住”。公布了《林凤翔供词》,事实上也就等于否定了林凤祥籍贯是广东揭阳或是广西武缘之说。
既然林凤祥在供词中供认自己的籍贯是我们桂平县新村,那么这个新村又在桂平县哪个地方呢?
根据前桂平县博物馆馆长黄培棋考证,桂平全县共有二十多个新村,唯有找出这个新村“既有林姓聚居;又有族谱记载林凤祥名字,并且符合道光年间出生;还有当地有林凤祥将军故事传说;更有林凤祥有关的物证”,林凤祥的籍贯才能得到确认。
为了核对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翔的籍贯,1983年桂平县文管会黄培棋等有关同志曾重点到与金田毗邻的南木公社和社大队林姓聚居地第9生产队(旧村)、第10生产队(新村)作过调查。
在和社大队,黄培棋走访的有关人员是:林建华(当时67岁,1996年病故)、林本荣(当时50岁,1997年病故)、林志新(当时52岁,2012年病故)、林奕发(当时42岁,2010年病故)等生产队社员。
林建华对黄培棋说:“和社是大名,实际分为(开)底屋、红背岭、大庙角、三棵榕、大塘岭、冯圣庙角(后叫庙坪)、新村等村。我们原来就是在新村住的,后来搬到蕉畲,再到岭儿脚住。”
林奕发对黄培棋说:“新村的屋场约有两亩阔。旧年,我还挖得几十砖。放在天井上的门墩,就是从哪里抬回来的。”
林建华对黄培棋说:“我的公太太叫美材,公太叫宗邦,亚公叫昭绪,父亲叫逢善。”林建华又说:“我七叔逢时1966年死,寿74岁。在世时,经常和我们说林凤翔。那时,我没有入耳,记不得了。这里也没有林凤翔这支人了。我宗邦公也跟去,回来后,迫于形势,吞金死了。”林建华还说:“我最记得稳的,就是见过我的叔父逢臣用太平天国的铜钱做裤带扣。1966年,我起新屋时,用七枚大的太平天国铜钱做成七星拱月的钱牌在屋梁上……”
在调查中,黄培棋发现林建华社员与林凤翔同属长房的近属。林建华谈到林凤翔的事情虽则不多,但证实了林凤翔是当地和社人。
黄培棋根据林建华的口述,查对了金田界洞村林仕新家中这部《林氏族谱》。族谱中内夹一张长54厘米带黄色的有光纸,在纸上所写的《桂平和社世系图》中,确实找到了林凤翔名字及其世系:
初迁祖谦承—[二世] 姿睿—[三世] 茂如—[四世] 德赉—[五世] 大中—[六世] 廷迁—[七世] 大节—[八世] 相基—[九世] 性之—[十世]春明—[十一世] 子贞—舒—[十二世]怀服—[十三世]契臣—[十四世]柏楠—[十五世] 震高—显服—绍君—敦仁—时异—[十六世] 汉材—[十七世] 显义—[十八世]凤翔(继)
—美材 守义—凤翔
| 凤志
| 凤飏
| 循义—凤翔(继)
| ——宗邦——昭绪——[十九世] 逢善——[二十世] 建华——[二十一世]奕发
【注:此《林氏族谱》序言末有“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岁次甲辰仲冬吉旦十七世嗣孙宜炬谨识”字样,编修至十八世,林凤翔乃林氏始迁祖谦承公第十八代;故十九世逢善、二十世建华、二十一世奕发三人族谱未列。为方便理解,编者加上】
为了调查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翔的籍贯,2011年春我们《和社村志》采编组采访了旧村的林周荣(男,1934年出生,当时78岁)、林石荣(男,1945年出生,当时67岁,2012年病故)、林伟强(男,当时57岁,与林周荣家相邻,其家建在林凤祥祖屋的畲地上)和新村的林奕才(男,1940年出生,当时72岁,和社村红背岭屯人,退休教师,退休前为南木三中教师)。
林周荣对我们说:“林凤祥将军是我们大庙角屯人,也是我们族中的人。父亲和大哥在世的时候,曾经对我说过:‘林凤祥将军参加太平天国后,曾经带兵回过本屯练兵。当时的马匹拴在大塘边的码头口旁’。过去的码头,共有5个步级。林凤祥将军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草粮不继,最后被清军俘获。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旧的族谱曾经记载过大庙角屯林姓有五人参加太平军,五人之中包括林凤祥将军。”我们问周荣:“那本族谱还在吗?”周荣答道:“土改后,由于被划为地主成份,村干部来抄家,把族谱等其他物件烧了。”
林石荣对我们说:“我们兄弟姐妹共有九人。大姐叫什么名记不清了;大哥叫林本荣;二哥叫林周荣,由于成份不好,故未娶妻;三哥叫林继荣,终身未娶,十多年前已病故;老四是我本人;老五叫林海荣,少时帮姨娘看牛,落户碧滩,住在山里,已病故多年;老六叫林天荣,六、七岁时已夭折;大妹林惠娟,1943年出生,嫁本村大田头屯甘姓人家;二妹林惠斌嫁大黎村黎冲塘廷珍棚黎姓人家。大哥本荣在世时……(几度哽咽,语不成句),曾经对我说:‘林凤祥将军是我们族中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县博物馆的人来调查考察林凤祥的籍贯和祖坟,由于自己家庭成份不好,因此不敢承认林凤祥是自己族中的人,怕有什么运动被批斗。
本村旧圩岭屯人黎达祯(男,1898年出生,1991年病故,享年93岁,旧圩岭屯人。解放前,他喜欢唱动师、打拳、耍功夫,精通医相卜卦,阴阳五行。解放初期曾任和社村第一届农会主任)也曾经说过:‘林凤祥将军是我们和社村大庙角屯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老一辈的人都这样说。林凤祥的祖坟葬在大黎村黎冲塘鸡蛋岭上。县博物馆的人来调查的时候,那年我已三十多岁。林凤祥的祖屋,是舂屋,用两块木板夹住,用泥土舂出来的。”
林石荣在讲述中,低头抽泣,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激动?他回答道:“想起大哥本荣在文革时期经常被批斗,想起林凤祥将军是自己族中的人,由于自己家庭成份不好,而不敢承认他是自己族中的人,满肚委屈,无处倾诉,自己感到非常伤心。”
林伟强对我们讲述了林凤祥祖屋的情况:“我的祖父叫林南庄(林南庄的老婆叫梁琼芳,解放初期曾当过和社乡农会妇女部长,村上人都管她叫南庄婆)。当时,祖父做生意非常有钱,在梧州开有两个铺头(铺名叫福昌、联栈),在和社圩开有一个铺头(铺名叫南庄),在家中还开有一个酒坊,并建有一个炮楼。当时,祖父用一箩谷买了林凤祥那块畲地。畲地上还有林凤祥的祖屋——舂屋。1982年冬,我建新屋才将林凤祥祖屋推平毁掉。”
林奕才对我们说:“新村地处开底屋上高畲,开底屋林姓始祖绍君公属广东高明市范洲乡龙湾村(高明市现已改为高明区,地处珠江三角洲,面积960平方公里,下辖一街三镇。
东北界临西江下游,与南海、三水区隔江相望,南与鹤山市相邻,西与新兴、高要两县市接壤)谦承公世系,是谦承公第十四世孙敦仁公之第三子。绍君公在广东已有妻儿,长子作楫,次子作拼,到广西桂平县崇姜里和社圩做药材生意,寄住在和社村三棵木(三棵木为地名,地处大庙角屯与吨头屯、后背岭屯三叉路口附近,原来此地有三棵大榕树,故名三棵木或三棵榕。
几十年前,三棵榕树枯死后,三棵木这个地名渐被村民淡忘,此地归入大庙角屯管辖)林姓兄弟家中,林姓兄弟从广东迁居此地繁衍生息已经有几代了。绍君公想在三棵木安家,三棵木兄弟对绍君公说:‘兄弟,此地人拥地窄,如果你确实想在和社村安家的话,那你就搬到开(外)底去住吧!’后来,绍君公果然搬到开(外)底去住。
经过多年垦荒成熟,开辟田亩。后来又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到孙代,共有四孙:均邦、宗邦、志邦、仕邦。四孙长大成人后,各自建有房屋,成家立业,渐成村落,谓之新村。新村附近有一大塘,叫新村塘。由于新村塘地处新村的面先(前),故当地人又叫新村塘为新先塘。
由于先和鲜谐音,后来又将新先塘雅化为新鲜塘。听老辈人说:兆君公病故时,遗属根据其临终遗嘱,将其遗体装进棺木抬到黎冲塘,通过帆船运回肇庆府高要县老家与先他而去的结发妻子合葬,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开底屋屯林姓毎年清明拜祭众山时,只有太婆山拜,没有太公山拜。”
根据和社村林姓聚居地新村林建华、林奕发、林奕才和旧村林周荣、林石荣、林伟强的口述,并根据前桂平县博物馆馆长黄培棋的调查以及我们《和社村志》采编组的考证,结合林凤祥被俘遭清廷审讯留下的《林凤祥供词》印证,我们认为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祥的籍贯在我们广西桂平县崇姜里(今南木镇)和社村。
因为我们和社村林姓聚居地有族谱记载林凤祥名字且属道光年间出生、有太平天国将军林凤祥故事传说和有林凤祥祖屋、祖坟、练兵时拴马的码头口,兼之还有一个新村,并且这个新村是桂平县二十多个新村中唯一具备“既有林姓聚居;又有族谱记载林凤祥名字,并且符合道光年间出生;还有当地有林凤祥将军故事传说;更有林凤祥有关的物证”这四个条件。在全县二十多个新村中,具备这四个条件的新村,仅此和社村林姓聚居地新村。
新村(现叫开底屋)位于广西桂平县南木镇和社村开底屋屯,东接大塘岭屯,南邻新村塘(又叫新鲜塘),西至岭儿脚,北临峡沟。其村竹木茂盛,住民随坡而居。全屯唯独林姓,开基始祖为林氏始祖谦承公第十五世孙林绍君,绍君公支系现有人口120人左右。根据和社农业合作社第一任社长林建华口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其族有公太林宗邦1人参加太平军,官至文书一职。
旧村大庙角屯、新村开底屋屯,两屯均是和社村林姓主要聚居地,和社村林姓聚居人口约有700人左右。
根据2005出版的《桂平林氏族谱》中第680页《金田界垌光模公支系发展简史》记载:“界垌光模公先祖由福建连滩甫田迁到广东高要县范州村簕竹坑,后光有、光典、光模三兄弟迁到广西,长兄光有迁到贵县、二兄光典迁到和社、光模公迁到金田界垌安居落业”。南木镇和社村林姓支系和金田镇界垌村林姓支系是同一开基始祖林氏始祖谦承公分出,就好似同一棵树上的两条枝丫。
历史上这里出过“和社林氏双英”:一个是指林氏始迁祖谦承公第十六代、清嘉庆年间文武举人、清道光年间书法大家林起凤,清道光二十年冬,由于为重修的宾山寺门额题匾、门联题对、《重修宾山寺碑记》书丹,而闻名于世;另一个是林氏始迁祖谦承公第十八代、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祥,出征北伐期间,由于从金田起兵到永安封王,他一直冲杀在前,克武昌、下镇江、平扬州、定南京,战功赫赫,屡建奇勋,而名震天下。 “和社林氏双英”一直以来被和社村林氏引以为傲,至今还逢人说项、津津乐道。
故宫明清档案部未公布《林凤翔供词》之前,人们总以为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翔籍贯是广西武缘或广东揭阳。自故宫明清档案部泰国经同志发表《从新发现的太平天国北伐史料看林凤翔的籍贯、身世及履历》公布了《林凤翔供词》,揭开了林凤祥身世之谜,人们才弄清了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翔籍贯是广西桂平县新村人。
《林凤祥供词》:
广西桂平县人,在本县新村居住,年31岁,父林立春54岁,母已故,弟弟阿蛮11岁。我尚未娶妻,向来挑担子卖杂货生理。咸丰元年秋间,我到永安州做买卖,被贼裹去,做了司马,管25人。后由永安州跟洪秀全、杨秀清们打仗,到了桂林、全州、道州,杨秀清见我打仗出力,封我做侍卫。后又到桂阳州、郴州、长沙,杨秀清又升我做带兵的将军。
到了岳州,我得了官兵的大铜炮4尊,小铜炮13尊,又封我指挥,跟到武昌,又升我检点,隔了4天,又封天官副丞相。一路打仗,到了九江、安徽。3年2月破了金陵,住了3天。我到扬州踞了城后,杨秀清叫我回金陵,派我同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检点朱姓(锡琨),带9军兵渡黄河。到了怀庆没有攻破,到山西,攻破平阳。
到直隶临铭关,攻打藁城、深州、献县、沧州、杨柳青、静海、独流,扎营3个月。4年正月窜至束城、阜城,吉文元受伤死。4月间窜至连镇,扎营抗拒官兵。李开芳带了1千多骑马贼望南窜,我们仍在连镇拒守。今年正月19日,官兵攻破连镇,我受了重伤,躲藏地窖内,被官兵搜获的。我剃留长发,是正月初间,要逃窜,剃去了。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5辑
根据林凤祥被俘遭清廷审讯所留下的《林凤祥供词》记录:林凤祥系“广西桂平县人,在本县新村居住”。公布了《林凤翔供词》,事实上也就等于否定了林凤祥籍贯是广东揭阳或是广西武缘之说。
既然林凤祥在供词中供认自己的籍贯是我们桂平县新村,那么这个新村又在桂平县哪个地方呢?
根据前桂平县博物馆馆长黄培棋考证,桂平全县共有二十多个新村,唯有找出这个新村“既有林姓聚居;又有族谱记载林凤祥名字,并且符合道光年间出生;还有当地有林凤祥将军故事传说;更有林凤祥有关的物证”,林凤祥的籍贯才能得到确认。
为了核对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翔的籍贯,1983年桂平县文管会黄培棋等有关同志曾重点到与金田毗邻的南木公社和社大队林姓聚居地第9生产队(旧村)、第10生产队(新村)作过调查。
在和社大队,黄培棋走访的有关人员是:林建华(当时67岁,1996年病故)、林本荣(当时50岁,1997年病故)、林志新(当时52岁,2012年病故)、林奕发(当时42岁,2010年病故)等生产队社员。
林建华对黄培棋说:“和社是大名,实际分为(开)底屋、红背岭、大庙角、三棵榕、大塘岭、冯圣庙角(后叫庙坪)、新村等村。我们原来就是在新村住的,后来搬到蕉畲,再到岭儿脚住。”
林奕发对黄培棋说:“新村的屋场约有两亩阔。旧年,我还挖得几十砖。放在天井上的门墩,就是从哪里抬回来的。”
林建华对黄培棋说:“我的公太太叫美材,公太叫宗邦,亚公叫昭绪,父亲叫逢善。”林建华又说:“我七叔逢时1966年死,寿74岁。在世时,经常和我们说林凤翔。那时,我没有入耳,记不得了。这里也没有林凤翔这支人了。我宗邦公也跟去,回来后,迫于形势,吞金死了。”林建华还说:“我最记得稳的,就是见过我的叔父逢臣用太平天国的铜钱做裤带扣。1966年,我起新屋时,用七枚大的太平天国铜钱做成七星拱月的钱牌在屋梁上……”
在调查中,黄培棋发现林建华社员与林凤翔同属长房的近属。林建华谈到林凤翔的事情虽则不多,但证实了林凤翔是当地和社人。
黄培棋根据林建华的口述,查对了金田界洞村林仕新家中这部《林氏族谱》。族谱中内夹一张长54厘米带黄色的有光纸,在纸上所写的《桂平和社世系图》中,确实找到了林凤翔名字及其世系:
初迁祖谦承—[二世] 姿睿—[三世] 茂如—[四世] 德赉—[五世] 大中—[六世] 廷迁—[七世] 大节—[八世] 相基—[九世] 性之—[十世]春明—[十一世] 子贞—舒—[十二世]怀服—[十三世]契臣—[十四世]柏楠—[十五世] 震高—显服—绍君—敦仁—时异—[十六世] 汉材—[十七世] 显义—[十八世]凤翔(继)
—美材 守义—凤翔
| 凤志
| 凤飏
| 循义—凤翔(继)
| ——宗邦——昭绪——[十九世] 逢善——[二十世] 建华——[二十一世]奕发
【注:此《林氏族谱》序言末有“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岁次甲辰仲冬吉旦十七世嗣孙宜炬谨识”字样,编修至十八世,林凤翔乃林氏始迁祖谦承公第十八代;故十九世逢善、二十世建华、二十一世奕发三人族谱未列。为方便理解,编者加上】
为了调查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翔的籍贯,2011年春我们《和社村志》采编组采访了旧村的林周荣(男,1934年出生,当时78岁)、林石荣(男,1945年出生,当时67岁,2012年病故)、林伟强(男,当时57岁,与林周荣家相邻,其家建在林凤祥祖屋的畲地上)和新村的林奕才(男,1940年出生,当时72岁,和社村红背岭屯人,退休教师,退休前为南木三中教师)。
林周荣对我们说:“林凤祥将军是我们大庙角屯人,也是我们族中的人。父亲和大哥在世的时候,曾经对我说过:‘林凤祥将军参加太平天国后,曾经带兵回过本屯练兵。当时的马匹拴在大塘边的码头口旁’。过去的码头,共有5个步级。林凤祥将军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草粮不继,最后被清军俘获。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旧的族谱曾经记载过大庙角屯林姓有五人参加太平军,五人之中包括林凤祥将军。”我们问周荣:“那本族谱还在吗?”周荣答道:“土改后,由于被划为地主成份,村干部来抄家,把族谱等其他物件烧了。”
林石荣对我们说:“我们兄弟姐妹共有九人。大姐叫什么名记不清了;大哥叫林本荣;二哥叫林周荣,由于成份不好,故未娶妻;三哥叫林继荣,终身未娶,十多年前已病故;老四是我本人;老五叫林海荣,少时帮姨娘看牛,落户碧滩,住在山里,已病故多年;老六叫林天荣,六、七岁时已夭折;大妹林惠娟,1943年出生,嫁本村大田头屯甘姓人家;二妹林惠斌嫁大黎村黎冲塘廷珍棚黎姓人家。大哥本荣在世时……(几度哽咽,语不成句),曾经对我说:‘林凤祥将军是我们族中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县博物馆的人来调查考察林凤祥的籍贯和祖坟,由于自己家庭成份不好,因此不敢承认林凤祥是自己族中的人,怕有什么运动被批斗。
本村旧圩岭屯人黎达祯(男,1898年出生,1991年病故,享年93岁,旧圩岭屯人。解放前,他喜欢唱动师、打拳、耍功夫,精通医相卜卦,阴阳五行。解放初期曾任和社村第一届农会主任)也曾经说过:‘林凤祥将军是我们和社村大庙角屯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老一辈的人都这样说。林凤祥的祖坟葬在大黎村黎冲塘鸡蛋岭上。县博物馆的人来调查的时候,那年我已三十多岁。林凤祥的祖屋,是舂屋,用两块木板夹住,用泥土舂出来的。”
林石荣在讲述中,低头抽泣,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激动?他回答道:“想起大哥本荣在文革时期经常被批斗,想起林凤祥将军是自己族中的人,由于自己家庭成份不好,而不敢承认他是自己族中的人,满肚委屈,无处倾诉,自己感到非常伤心。”
林伟强对我们讲述了林凤祥祖屋的情况:“我的祖父叫林南庄(林南庄的老婆叫梁琼芳,解放初期曾当过和社乡农会妇女部长,村上人都管她叫南庄婆)。当时,祖父做生意非常有钱,在梧州开有两个铺头(铺名叫福昌、联栈),在和社圩开有一个铺头(铺名叫南庄),在家中还开有一个酒坊,并建有一个炮楼。当时,祖父用一箩谷买了林凤祥那块畲地。畲地上还有林凤祥的祖屋——舂屋。1982年冬,我建新屋才将林凤祥祖屋推平毁掉。”
林奕才对我们说:“新村地处开底屋上高畲,开底屋林姓始祖绍君公属广东高明市范洲乡龙湾村(高明市现已改为高明区,地处珠江三角洲,面积960平方公里,下辖一街三镇。
东北界临西江下游,与南海、三水区隔江相望,南与鹤山市相邻,西与新兴、高要两县市接壤)谦承公世系,是谦承公第十四世孙敦仁公之第三子。绍君公在广东已有妻儿,长子作楫,次子作拼,到广西桂平县崇姜里和社圩做药材生意,寄住在和社村三棵木(三棵木为地名,地处大庙角屯与吨头屯、后背岭屯三叉路口附近,原来此地有三棵大榕树,故名三棵木或三棵榕。
几十年前,三棵榕树枯死后,三棵木这个地名渐被村民淡忘,此地归入大庙角屯管辖)林姓兄弟家中,林姓兄弟从广东迁居此地繁衍生息已经有几代了。绍君公想在三棵木安家,三棵木兄弟对绍君公说:‘兄弟,此地人拥地窄,如果你确实想在和社村安家的话,那你就搬到开(外)底去住吧!’后来,绍君公果然搬到开(外)底去住。
经过多年垦荒成熟,开辟田亩。后来又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到孙代,共有四孙:均邦、宗邦、志邦、仕邦。四孙长大成人后,各自建有房屋,成家立业,渐成村落,谓之新村。新村附近有一大塘,叫新村塘。由于新村塘地处新村的面先(前),故当地人又叫新村塘为新先塘。
由于先和鲜谐音,后来又将新先塘雅化为新鲜塘。听老辈人说:兆君公病故时,遗属根据其临终遗嘱,将其遗体装进棺木抬到黎冲塘,通过帆船运回肇庆府高要县老家与先他而去的结发妻子合葬,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开底屋屯林姓毎年清明拜祭众山时,只有太婆山拜,没有太公山拜。”
根据和社村林姓聚居地新村林建华、林奕发、林奕才和旧村林周荣、林石荣、林伟强的口述,并根据前桂平县博物馆馆长黄培棋的调查以及我们《和社村志》采编组的考证,结合林凤祥被俘遭清廷审讯留下的《林凤祥供词》印证,我们认为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林凤祥的籍贯在我们广西桂平县崇姜里(今南木镇)和社村。
因为我们和社村林姓聚居地有族谱记载林凤祥名字且属道光年间出生、有太平天国将军林凤祥故事传说和有林凤祥祖屋、祖坟、练兵时拴马的码头口,兼之还有一个新村,并且这个新村是桂平县二十多个新村中唯一具备“既有林姓聚居;又有族谱记载林凤祥名字,并且符合道光年间出生;还有当地有林凤祥将军故事传说;更有林凤祥有关的物证”这四个条件。在全县二十多个新村中,具备这四个条件的新村,仅此和社村林姓聚居地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