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由于学术资源数据库与学术期刊签署“独家协议”,为了查阅一个特定的学术期刊,读者往往只能去购买那个特定的数据库。难题随之而来:各个数据库分割了同一领域的学术期刊,各个都有自己的“独家”,财力有限,该买谁?
各方观点
板子不能只打在“独家协议”上
收到南京大学苏新宁等人的来信后,记者就文中提到的问题采访了几位学者。
几位学者认为,学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服务、运营模式,直接关系到学术研究,也牵扯到读者、作者、期刊社、数据库拥有者等多方的利益。要解决目前数据库运营中的诸多问题,应当拿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这当中,制定运行规则、采取市场手段、建立行业规范、提倡职业道德,一个都不能少。
损害研究者、读者、期刊和信息服务部门利益的是“独家协议”,还是“捆绑销售”?
一位资深学术期刊出版人告诉记者,目前,学术论文的传播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方兴未艾的“开放获取”(OA),即读者可在任何终端上无需付费即可下载期刊论文;二是付费阅读。无论哪种传播方式,都是要有人来承担传播的成本费用的。选择OA,费用往往由期刊社或作者承担;选择付费阅读,费用由读者承担(购买)。如果所有公开出版的学术论著都以OA的方式传播,那么,各单位图书馆也没有存在的必要,读者直接上网下载即可。问题是这个免费的午餐由谁来埋单?
他认为,“独家协议”只是付费阅读的一种方式而已,如同一位作者将其作品交一个出版社出版发行,读者要读该作者的作品,只有向该出版社购买实体书或数字书一样,期刊将其数字版只交一家数据库出版有何不可?这个道理不用多说,不然国家保护专利、版权这类东西做什么?
他解释说,学术论文从作者的研究、写作到读者的阅读之间必须经过传播。学术期刊和学术资源数据库制作商都属于传播这一环节。为什么对于出版社的独家出版图书模式没有异议,而对独家出版数字期刊却不予认可?这种模式毕竟更有利于期刊版权的保护。他认为,其实,问题并不出在期刊与数据库的“独家协议”,而在于目前数据库“捆绑出售”的方式。现在的操作模式是,图书馆不能单独购买数据库中某一部分或某一类直至某一种期刊,而必须全库捆绑购买。只要数据库肯拆零卖,其实过度竞争和资源重复的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