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发布首页信息 | 桂平生活网DM广告网络版 | 分类信息

TOP

《三顾茅庐》课例评析
[ 录入者:天涯海角 | 时间:2011-01-02 00:50:43 | 作者: | 来源: ]

广西桂平市教育局电教站    甘伟萍

 

 

我在http://www.56.com/w97/play_album-aid-7442622_vid-MTM1Njk2NDA.html上观看了刘双金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受益非浅。下面我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姓孙。

 

 

师:孙悟空的孙,孙悟空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当中哪一部作品的人物?

 

 

生:《西游记》。

 

 

师:谁能说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生:《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师:真不简单!一下子说出了四大名著。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哪人物?

 

 

生1: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

 

 

生2:我喜欢刘备,因为他有待人谦虚。

 

 

……

 

 

师:为什么那么多智勇双全的人都愿意跟着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去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刘备的历史故事的文章,叫三顾茅庐。

 

 

(点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刘老师通过问学生老师姓什么,很自然地引出孙悟空,谈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中所提到的刘备、诸葛亮等人物,情景交融,学生身临其境,营造出美好的心境,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用了5分多钟的时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读了课题后回答“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生:三次去拜访茅草房子。

 

 

师:谁能说得更准确些?

 

 

生: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2.学习生字“诸、葛”。

 

 

师:“诸”是什么旁,右边是什么?“葛”是什么头?

 

 

生:“诸”是言字旁,右边是“者”。“葛”字是草字头。

 

 

师:“诸葛”是姓,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复姓吗?

 

 

生:欧阳、上官、司马

 

 

师:你真棒,一下子能说这么多的复姓!

 

 

师:诸葛亮,人们又叫他什么?(孔明)他自己称自己叫什么?(卧龙)

 

 

3.看了这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1:刘备为什么要拜访诸葛亮?

 

 

生2:刘备为什么要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一次不行吗?

 

 

生3:刘备为什么亲自去拜访诸葛亮?不叫别人去呢?

 

 

4.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自由地读课文。

 

 

5.自由读生字。

 

 

(点评:从课题入手,了解故事内容。对“茅庐”的了解,也是对诸葛亮身份的了解,感受诸葛亮地位的卑微,为第二课时的品味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1.读第一自然段

 

 

师:谁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完后

 

 

师:这位同学很勇敢,第一个站起来读课文,并且读得那么准确!

 

 

2.读第二自然段

 

 

(1)秋天的一天,刘备带着他的兄弟去拜访诸葛亮,可是没见到,于是刘备留下一封信,到了腊月,刘备第二次支拜访诸葛亮,又没有遇到。冬去春来,课文写的是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三次有没有见到呢?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2)理解“结拜”的意思,并提到“桃园三结义”。

 

 

(点评:课文写一顾、二顾茅庐比较简单,老师在这里也作介绍,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能够明白和理解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的原因。也让学生佩服刘备做事要有恒心。)

 

 

3.读第三自然段

 

 

(1)一个学生读前半部分

 

 

师:你的嗓音很好,说不定你以后还是个歌唱演员或是播音员,但是书读得不够好,是不是?谁来帮帮他?

 

 

(点评:老师委婉的批评,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充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2)另一个学生读

 

 

(3)集体读

 

 

(4)理解“蜿蜒曲折、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的意思。

 

 

4.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并及是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2)理解“群雄纷争、茅塞顿开”的意思。 

 

 

 

群雄纷争:在乱世里的英雄纷纷争夺。

 

 

茅塞顿开:茅,就是茅草;塞,就是堵塞。好像有一堆茅草堵住刘备的胸口,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个人读、集体读等形式的读来感受文中的情感,并通过读课文来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这样更有助于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分析人物形象。)

 

 

三、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刘备的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

 

 

同桌讨论

 

 

汇报交流:诚心诚意

 

 

2.在课文中找出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看谁找得多。

 

 

3.小结:老师看到有的同学找了三处,有的同学找了四处,有的同学找了五处。你们都有一双慧眼,一下子就发现了,真不错!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节课接着讨论。

 

 

(点评:围绕 “诚心诚意”这个中心,让学生在1、2段中找出描写刘备语言和行动的句子,为下节课具体分析、感受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好铺垫)

 

 

总评:

 

 

  1.刘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总结”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

 

 

  3.以读代讲。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4.课堂总结比较简单,只是教师用进行了总结,如果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引导学生应该给刘备学习那就更好了。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品味中,让学生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段,同时,作为我们老师也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的阅读。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简捷的方法,谁能把学生引导到书的海洋中,久而久之,书的无穷魅力自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后进生,应让他们起点于课外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越是后进生越要引导其多读书,而不是重复性的枯燥的练习。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了力、口语交际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附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生:看过。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三国演义》?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英雄人物,比如:刘备、张飞、关羽、曹操、周瑜……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课前,老师也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出示多媒体课件,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字简介及有关人物图片,老师配乐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浩瀚的篇章,深入描绘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细致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们看,这是(生说刘备),他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与张飞、关羽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后来成为蜀汉的昭烈皇帝。这是(生说诸葛亮),他是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汉县隆中,留心世事,号称“卧龙”。《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下。这节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十七回的一个小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生:三顾茅庐。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文,提出要求:请大家自由地读一遍课文,力求读正确,动手画画生字新词,读完以后老师来提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1)你读到“茅庐”这个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文中哪个词说的就是“茅庐”的意思。

 

 

(2)我们再来看“顾”字,你理解“顾”字吗?同样地文章里哪个词说的就是“顾”字的意思,你能找出来吗?

 

 

(3)现在连起来,“三顾茅庐”的意思是什么?

 

 

(4)出示: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

 

 

(5)小结:大业   仰慕        谒见      草舍      辅佐  

 

 

 

现在谁能用上这些词来简洁地说说“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一顾”。

 

 

1.正因仰慕无比,思贤心切,所以刘备三顾茅庐,然而好事多磨,第一次拜访他们失望而回,请快速默读第一节课文,想一想让他们失望而回的原因有哪些?(行踪不定,没有归期)

 

 

2.拓展: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寻隐者不遇》、君问归期未有期、神龙见首不见尾。

 

 

3.那么刘备是不是完全失望了呢?失望到绝望了吗?那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

 

 

四、学习“二顾”。

 

 

1、过渡性练习:是啊,当一个人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即使遇到了挫折,也不会轻言放弃!

 

 

出示: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          ),叫人立即备马。

 

 

(可以是描写刘备的心情、动作、神态)

 

 

2.师生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第一次对话,首先从语言中体会两人的不同态度,然后从中体会两人对诸葛亮对不同评价。

 

 

3.区别“一个村夫”和“当今大贤”。

 

 

4.拓展:诸葛亮《出师表》中一段话。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刘备识才之能。

 

 

5.师生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第二次对话,(想象说话:能见度,道路,雪……)体会张飞讲的是实情,从中体会刘备的爱才之心。

 

 

6.克服了恶劣的天气,克服了险峻的地理,克服了兄弟的埋怨,还是没有见到诸葛先生, 请你想像一下刘备当时的心情。

 

 

想象写话:

 

 

(!)走在回去的路上,面对着身边漫天飞舞的大雪,刘备不由地在心里对自己说……

 

 

(2)刘备望着身边一脸埋怨的兄弟,他多想对他们说……

 

 

(3)刘备多么想插翅飞到诸葛先生身边,对他说……

 

 

得出: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心中郁闷,很不快活。 

 

 

 

五、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21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希望与温暖 [下一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