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吕若晖
评析者:桂平市金田镇中心小学 陈家颖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这一组教材都是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基础上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一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留心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学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也就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观潮》一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进行热爱大自然,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依据教学大纲、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材的特色,确定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治美的情趣。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注意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能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从中选二至四个练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争取背下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描述,发展语言培养语感、陶治情趣。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由第一自然段引入后,就直奔课文重点3、4自然段,领略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进行理解、积累、运用的训练。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指导阅读潮来前和潮过后的第2和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述钱塘江大潮的,继续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事物的特点观察和描述事物的方法。最后学生质疑问难,答疑解难。
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引入。
1.从今年的电视直播引入,请同学谈一谈观后的感受。
(点评: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第一课时有一种新鲜感,抓住这一最佳时机,直奔课文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畅所欲言、兴趣盎然的时候,引导学生直奔课文3、4自然段,学习"潮来之时",感受大潮的雄壮磅礴,大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2.小结:……不愧为"天下奇观"。
(点评: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二.播放录象,创情境,直观感受。
(点评:当学生畅谈感受之后,播放录像,让学生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再次感受一下那壮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情景,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学习“潮来之时"
1. 自由地、充分地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努力读好。
(点评:读书,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读出语言的魅力,诱发出"内心视像",减少了不必要的讲解,分析,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优化了课堂结构,使学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2. 学生交流精彩的语句,老师相机进行理解词语、朗读的指导,多读自悟,感受语言美。
(点评:在学生直观感受后,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3、4自然段,充分地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努力地把它读好。在学生交流一句句精彩的片段时,更以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比较读等各种读书方式来学习、感悟、理解语言。)
3. 开展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评: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4.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点评:在学生自由选读后,通过引读理清观潮顺序,从中了解作者观察与描述的顺序。)
5. 指导背诵。
(点评:背诵,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学法,也是积累语言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四.积累语言。
指导学生做"读书卡"。
(点评:在读书理解课文之后,要求学生开展"读书笔记""读书卡" 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做"读书卡",摘录下好词佳句,积累语言。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巩固和加深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寻找积累。)
五.运用语言。
指导学生用学到的精彩词语造句。鼓励同时用上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点评:学生学习语文,以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为主要目的。本课语言丰富生动,词句优美,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词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为学生灵活准确运用本课学习的词语,构建一个训练场。)
总评: 成功之处: 本教案本人认为最成功的地方在读书方面,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果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那就更佳。如果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感受到大潮的气势,更能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积累了语言。 不足的地方:学生思考、探究的层面欠由浅入深,中低层面学生无法适从。
附修改后的教案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指导读出雄壮的气势),面对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 初步感知,大潮之奇。
1. 头疑问默读。
2.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 深入须思,大潮之奇。
1. 课文哪些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估计绝大数同学选择要求背诵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2. 有针对性,分层推进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 当堂背诵积累。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感受书声朗朗,接受人文熏陶。
四、 心潮澎湃,倾情对话。
默读课文一遍后静下心来思考: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些什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写诗赞美,当堂朗诵,夸一夸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快板,顺口溜等,或者用一个词语表达心里的感受。在经历过祖国语言文字的洗礼后,想必他们是有话可说,情真意切。
五、 语言积累,妙词佳句。
摘录优美词语和句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六、 课外拓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 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工整地抄写在《心语录》
2. 用上你学过的妙词佳句,用上你掌握的写景妙法,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点写下来,一定要表现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