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发布首页信息 | 桂平生活网DM广告网络版 | 分类信息

TOP

桂平传统节日
[ 录入者:天涯海角 | 时间:2013-06-24 00:39:25 | 作者: | 来源: ]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人们见面互相祝贺“新春大吉”,孩童向长者道“恭喜发财”,“添福添寿”,长者回赠吉祥语,并赐给“利市(红包)”。初二(或初四)开年,妇女走娘家探年,亲友间也登门拜年。未经开年,严禁杀生,不干农活,不随地倒水,不吵架,不打人骂人,不哭泣,不说晦气话,祈望新的一年万事胜意。初七为人日,忌打人骂人。初十为挂灯日,新添男孩的人家请挂灯酒,亲戚朋友登门庆贺。十五日悬挂花灯舞狮闹元宵,称灯节,也称元宵节,春节活动至此结束。

 

  春节期间,桂平市城及一些圩镇有舞狮队、武术队等上街表演助兴,晚上狮子“抢银牌”。乡村则盛行唱木偶戏、采茶等,也有舞狮走村串户为群众拜年的。解放后,春节期间增添了体育竞赛、放电影、文艺演出、游园晚会等活动。市文化宫还组织过斗鸡、斗画眉活动。

 

  社日

  分春社、秋社,春社在农历正月廿八和二月初二,秋社在农历七月廿八和八月初二,春社较之秋社隆重。社日,人们杀鸡、做糯米糍粑。农村有祭拜社公的习俗,新嫁娘惯于春社前探娘家。解放后,逐步破除祭拜社公习俗。

 

  清明

  家家户户大门插枫叶,备酒肉及用枫叶浸出水煮成的糯米饭扫墓祭祖,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坟顶压白纸,以示怀念。有的在扫墓时,全家郊游野炊,谓之“踏青”。解放后,除扫墓祭祖外,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多往西山灵湖旁覆船岭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墓)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水节

  农历四月初八,俗称四月八,民谚云“四月八,大水发”,意指在此期间多下大雨。过去有做五色糕的习惯,60年代后多已不过此节。

 

  敬牛节

  也称牛生日或牛魂节,各地日期不一,东区、西区、北区多在农历正月初五或五月初五,南区多在农历三月初三,壮族在农历四月初四,瑶族则在四月初八。是日不使役、不鞭打耕牛,煮糯米饭喂牛,有的还为耕牛拜神,祈祷耕牛身强力壮。60年代后多不过此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大门插菖蒲、艾叶、杀鸡鸭、馕苦瓜、包灰水糯米粽,男女老幼多用大力王、艾叶、菖蒲、茅草等煎水洗澡。近山的农村惯于此日上山采挖山芝麻、葫芦茶、天星木(岗梅)、金钱草等草药,谓正午十二时采挖的“五月五日午时茶”药效最佳。妇女又以色布及艾叶制香袋给小孩佩带,以雄黄浸酒涂小孩,并遍洒屋内,取祛邪、消毒、保平安之意。沿江一带赛龙舟,冠军者获烧猪、封包及锦旗,观者云集江岸,人山人海。解放后,赛龙舟活动一度停止。1983年,下湾公社文化站率先举行赛龙舟活动。1988年,桂平市城也恢复此项活动。不过,近几年来,赛龙舟的活动已少有举办,每到端午节,农村的妇女在这一天会把做好的粽子拿出县城来卖,灰水糯米粽闻起来有一种山草的清香。

 

 芋头节

  民谚云“六月六,芋头熟”,农历六月六,农家多蒸芋头糕吃。民谚又云“六月六,晒衣服”,农家习惯于此日翻晒衣服、稻谷等,以防虫蛀及霉坏变质。

 

 吃新节

  也称尝新节、谷皇诞。各家各户以开始收割稻谷之日为节期,杀鸡鸭,备酒肉,做馃品拜祖宗。丰收之年,还宴请宾客。解放后已少过此节。

 

  荔枝节

  流行于荔枝之乡麻垌。每年荔枝成熟时节,亲戚朋友登门祝贺,主人以荔枝款待。客归,主人又以荔枝馈赠。60年代后少过此节。直到后来的90年代,市里的政府也举办过一次荔枝节,当时在市区的街道旁设有摆放荔枝的一个个棚子,可供免费品尝,还有购买。那时候很多市民都涌上街头,看着那么多火红的荔枝,真是又一个丰收年。而最近的2002年市西山风景区也举办了荔枝节,也谓贡果节。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青年妇女精心描锈衣饰,或以粉团掐成喜鹊、玉兔、仙桃、莲花等形状,相互斗巧比美,故亦称斗巧节。60年代后,多已不过此节。

 

 中元节

  也称鬼节,本市习惯在农历七月十四过此节。七月十三日,各家各户便将五色纸剪成的衣、裤、鞋和金银元宝等冥品供奉于厅堂中,十四日,杀鸭、备酒肉祭贡鬼神,晚上于村旁路口给鬼魂烧香烛,焚冥品,泼水饭,俗称“施幽”。东区、南区一带妇女有节后走亲戚的习惯。

 

 鱼花节

  流行于石咀镇的必岭、平安等村,一年两次。据说当地人因得李五公教会养鱼花(鱼苗)而致富,遂建庙奉五公为“鱼花神”,于每年渔讯期前的农历三月二十日备酒肉祭拜,并于庙前搭棚唱戏,祈祷鱼花丰收。亲戚朋友登门庆贺,主家专用鱼肉炮制各味菜色款待宾客,称“鱼花宴”。农历七月二十日渔讯期结束,在拜鱼花神。60年代以后,此节不如过去隆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家家户户杀鸡买肉聚餐吃团圆饭,农家还惯于此日蒸芋头糕或糍粑。晚上以月饼、糖、果合家赏月。80年代后,市城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街道居民,晚上喜登西山赏月,青年男女成群结队轻歌曼舞,深夜始散。也有一些单位或团体组织上西山举行赏月诗会。中秋节亲友间还有送月饼的习惯。现在也有到郊外和黔江边野炊赏月的多种方式。

 

 花炮节

  北区多于农历正月初三至十六日在宾山寺、弩滩庙、谷山寺、马庙、登高庙等处,东区多于农历五月十三日在万安寨关帝庙等处,西区石龙的龙山一带则习惯于中秋节在六庙村放花炮。花炮以彩线缠铁环制成,置于地炮(铁炮)顶上,点燃地炮,彩环腾空而上,落地后大家争相抢夺,最后获取彩环者为优胜,可获镜屏、烧猪、红包或稻谷等奖励。村人兴高采烈,敲锣打鼓,鸣炮舞狮而归。解放后,花炮节一度停止。80年代初,下湾、南木、油麻等地恢复此项活动。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素有“重阳登高”的习惯。风流逸士相约登高,赋诗遣怀。学校师生,也以郊游登高,野炊为乐事。一些地方还有扫墓的习惯。此习俗沿袭至今。

 

 冬至节

  备酒肉,做糯米汤圆祭拜祖宗。农村有“冬大过年”的说法。

 

 小年晚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旧俗谓此日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奏事,至除夕而归。是日,家家户户换贴灶君牌位,祭拜灶君。需修理火灶的,多在此日至除夕期间进行。小年晚过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清扫房屋等。一些地方的农村妇女习惯携带鸡、猪肉、糯米、香烛等回娘家祭祖,谓“吃隔年饭”。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家家户户贴春联,杀鸡祭祖,合家团聚吃团圆饭。年长者以彩钱分赐小孩,名为“压岁钱”。除夕之夜,缸水盈,米桶满,饭菜剩,预兆来年丰衣足食,年年有余。兴趣浓者灯火长明,通宵达旦迎春守岁。午夜零时,家家户户敞开大门鸣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福。后来为了创建成为旅游城市,1995年开始禁放鞭炮,近年禁炮令也已经取消。 

 

 

0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为什么中元节平桂平人要吃鸭子 [下一篇]桂平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