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发布首页信息 | 桂平生活网DM广告网络版 | 分类信息

TOP

罕见手抄本《瑶族经书》
[ 录入者:天涯海角 | 时间:2010-02-10 03:04:11 | 作者: | 来源: ]

手抄本《瑶族经书》

05.jpg

 

   听说桂平市拥有一本罕见的手抄本《瑶族经书》,因未能目睹,便一直得不到证实。前不久,桂平市文化部门领导在深入紫荆乡木山村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调研时,证实确有此书。桂平市文化部门已向上级有关领导汇报,要求把《瑶族经书)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立项进行拯救和保护。
笔者最近借工作之便前往紫荆派出所,找到了现在《瑶族经书》的保存者瑶族警官黄通官,终于有幸目睹了饱经沧桑、战乱而幸存、传承下来的《瑶族经书)。

  《瑶族经书》是一套全书,全书现有《盘王书》、《师歌书》、《合盘书》、《清醮书》、《五谷书》等35册,大约35万字。据黄通官介绍,书中的内容涉及本民族的政治、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这套手抄书,都是黄通官的父亲、爷爷一脉传承手抄下来,让世人不得不惊叹,这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迹。

  木山瑶族支系当中,还有些人保存有《瑶族经书》,有的7—8册,有的1—2册,只有黄通官保存得比较完整。其实,《瑶族经书》远远不只35册,还有相当一部分,瑶族始祖在躲避战乱中失散。

  《瑶族经书》除了手抄传承之外,还有口头传承,口头传承者多为瑶族老人,他们文化水平低,却有着较强的记忆力,能够生动准确地表达。口头传承同样吸引人,因为引经据典,所以更吸引瑶族的年青人和少年儿童。手抄传承也好,口头传承也好,目的都是让后人热爱民族,热爱家乡,树立他们为民族争光的信心。

  《瑶族经书》使用的是当地的稻草、树叶、山竹等原料做成的土造制纸。此书是线装本,其中不少书页泛黄,有的缺页,有的传阅中被捏烂,不少页码有手印汗迹,按出了一个小洞。

  手抄传承,这是一个重要的民族文化接力,不但要持之以恒,而且这工作没有任何报酬。瑶族有规定,传承人必须度戒,度戒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民间“道师”执行。黄通官的爷爷、父亲,以及他本人都接受了度戒。

  黄通官的爷爷黄金胜,由于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他是靠偷听偷看村里私塾先生给有钱的人家的孩子上课,学来的文字然后自己反复练习,完全靠的是勤写苦记,才完成手抄传承的。

  黄通官的父亲黄庭科,也是没有念过书,全是靠自学,不懂就问人。白天要忙农活,晚上在煤油灯下进行手抄传承的《瑶族经书》。实在太累了,他就伏在桌子上歇一歇,想不到眼一合,就睡上了,醒来的时候,天又快亮了,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传承之人因为贫穷,没有钱买笔,有时用树枝,有时用稻草来书写,后来省吃俭用,才买毛笔手抄,除了用毛笔手抄《瑶族经书》之外,还得爱护它,比爱护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文革”期间,黄通官的父亲因为不愿意交出《瑶族经书》而被批斗,伤痕累累,奄奄一息。他却认为自己这身上的伤疼,算不了什么,要是《瑶族经书》没有了,这痛就不是自己身上之痛,那就是民族之痛了。

  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瑶族经书》中的文字,除了用汉文表达之外,还有用图形、符号、生产工具等形式表达。大多认为传承人在手抄时碰上自己认不了的字,先用这些特殊形式记录下来,待以后再详细补充;其次是这些符号、图形是表示民族图腾和咒语;还有一个就是使其作为木山瑶族这支系与其它地方瑶族支系容易区别出来。

  黄通官表示,在尊重历史、尊重民族的基础上,将来会把它分类整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不断完善它、丰富它。 
   

60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石达开的早期活动 [下一篇]洪秀全在山人村密藏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