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发布首页信息 | 桂平生活网DM广告网络版 | 分类信息

TOP

解放后桂平木偶戏的兴衰
[ 录入者:天涯海角 | 时间:2010-02-10 03:01:32 | 作者: | 来源: ]
 解放后桂平木偶戏有过两个兴盛时期。第一个兴盛期:1950年~1965年(即解放后至“文革”前),桂平不但有为数众多的业余木偶组,而且成立过一个木偶戏专业文艺团体--桂平县木偶剧团。该剧团是一个由县政府文化科直接领导的集体所有制专业剧团。1956年开始筹建,当时只有3个演员和一个雕刻木偶头的艺人。经试办一年,收入自给有余。1957年4月正式成立县木偶剧团,共吸收各乡镇各流派艺人共24人。温健仁担任团长,关辟闲任党支书,李辉任教练。分城厢、社坡、江口3个固定演出点,其余艺人分东南西北四大区流动演出。7年后,该团用演出收入积累,于1963年将原来木条结构的简易剧场拆除,重建一座有1000多个座位的砖瓦结构剧场(今桂平市公安局右侧)。

  1965年,由县木偶剧团倡议、发起,成立桂平县木偶协会。此事得到县委宣传部文化科的大力支持。10月,桂平县木偶协会正式挂牌成立,选出协会理事,县委宣传部长赵国璋当选主席,县文化馆副馆长陈敬煌,县木偶剧团团长温健仁任副主席,县委宣传部文化科干部黄志君任秘书。

  1964年5月至9月,县文化馆派李毓麟同志驻县木偶剧团,进行木偶戏改革,组织了一个木偶剧本创作小组,由李毓麟、温健仁、梁其英等人组成,目的是使桂平木偶戏从“爆肚戏”变成剧本化,并提倡演出现代戏,创作了《石敢当》、《南海长城》、《丰收之后》、《乔装缴枪》等一批现代题材剧本,开创了桂平木偶戏上演现代剧的新篇章。1964年11月至1965年3月,由温健仁、薛超才等人下乡巡迴演出现代戏,先后得到一些单位如银行、县炼油厂等赠送的12面锦旗。桂平木偶戏改革工作得到上级的重视、支持。广西木偶剧团编导徐文辉等同志专程到桂平进行调研和指导。这段时间,桂平县木偶剧团曾两次到玉林地区,一次到自治区参加会演,均获奖。

  在第一个兴盛期,桂平经常搞木偶戏会演。1952年至1956年,全县范围的木偶戏会演每年搞一次,从中发现人才为县木偶剧团增添艺术新人。1956年,桂平举行规模盛大的业余文艺会演,有十多个木偶队(组)参加,有调师、采茶、春牛、壮欢、粤剧、山歌剧、木偶戏等,在城区分三个点日夜演出共60多场,会演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木偶剧团被迫解散,农村的业余木偶队(组)停止了演出活动,曾经热闹于城乡深受群众欢迎的木偶艺术暂时销声匿迹。

  第二个兴盛时期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下半年,县文化局对全县木偶艺人进行登记发证工作。全县共有197个木偶艺人进行登记并领取演出许可证。1983年1月,县文化局召开木偶艺人代表座谈会,成立了桂平县木偶艺术工作者协会,李毓麟任主席,杨汝燊、温健仁任副主席。

  1984年5月,木偶老艺人李辉应邀参加在桂平召开的全国木偶戏学术研讨会,李辉演出《武松打虎》,获与会专家好评。第二个兴盛时期大约持续了十五、六年之久,在这段时间,桂平木偶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普及面更广,活动更频繁,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木偶队(组)。乡镇文化站把木偶戏演出管理纳入文化站一项常规业务内容,每年的重大节日,文化站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绝大部分乡镇都有木偶戏演出这一项。有些乡镇还有比较固定的演出场地,每逢圩日演出。许多乡镇订有一套木偶戏演出管理制度,如定期召开木偶艺人会议,每年向文化站缴交一定数额的木偶演出管理费。其中管理得比较好的有罗播、南木等乡镇。麻垌、大洋、木圭、石咀、南木、金田、社坡、江口、西山、桂平镇等,都有固定的木偶场。城区也有几个木偶场,如县总工会木偶场,姑婆塘简易剧场(今机关招待所),原土产公司隔壁私人住宅木偶场。每逢重大节日,桂平城区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也少不了木偶演出,演出场地一般在中山公园或文化馆活动场地。温健仁、薛旭才、李侠波、黄用光、韦芳、吴英等人是经常被邀请参加城区节日演出的艺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各种现代新的娱乐形式的涌现和盛行,使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受到严重挑战。桂平木偶戏的再度衰落,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群众欣赏、娱乐习惯的改变导致木偶戏观众群萎缩是主要的客观原因。另外,在主观方面,传统表演形式古板、僵化,节奏太慢,亟待改革提高。还有木偶演员后继乏人,这些致使木偶戏再度濒临消亡。

  新世纪有新希望。2002年10月24日,杨均巨、丁桦合写的文章《桂平木偶戏:带给百姓无尽的欢乐》,在《中国文化报》刊登,引起中央新闻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记者杨建专程从北京赶到桂平进行实地采访,采访了西山镇砂岗村女老艺人韦芳,并观看她的现场表演,拍摄了专题片《演木偶戏的老太》。2003年元旦后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两天内三次反复播出。

  作为一种在桂平流传130多年的民间艺术,木偶戏的出路如何?不能不引起桂平市领导特别是文化部门的认真思考。如今,在桂平城乡间仍有一些木偶演出活动,但观众寥寥,一般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于这样一种古老艺术形式,是让其自生自灭,还是大力扶持,积极改革、提高,让其继续生存、发展,这个问题确实有待认真研究解决。
40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韦昌辉的早期活动 [下一篇]桂平市双罗村的舞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