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防治“非典”说起
2003年春夏之交,在全球性“非典”大流行中,我国广东、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地被列为重点疫区。桂平虽然只发现了一名非典肺炎患者,是个从广东疫区回来的打工妹。但当地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把防治非典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及时把那位非典患者隔离治疗后痊愈出院,未扩散传染他人。抚今追昔,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传染病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必须加强防范,做好防治工作。
1942年:桂平、江口“发人瘟”
对于各种严重危害人民是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疾病,桂平人民并不陌生。查阅1991年出版的新编《桂平县志》便可发现,在上个世纪桂平曾经有过几次更为严重的疫病流行。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霍乱,沿着西江从广东传入广西,其势汹汹,迅速在浔江、郁江沿岸的桂平县内各圩镇蔓延开来,患者上吐下泄,屙呕交加,多数在几天内不治身亡。其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国困民穷,城乡医药卫生条件极差,县城独一无二的省立浔州医院仅有医护人员10多人,东、南、西、北区各医务所各有医师1~2人,当时称为“药王”的青霉素全靠国外进口,而且价格昂贵;加之国民党对民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疫疾流行全不过问,因而在疫疾面前,桂平可说是个不设防的县份,只好听任疫魔肆虐横行。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中,霍乱病夺去了上千桂平人的生命。人口仅有四五千人的江口圩,病死者达300多人。桂平县城死于霍乱的也有100多人。“桂平、江口发人瘟”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全县,一时间人心惶惶,许多人为了躲避瘟疫,急忙离开城镇逃往乡间。
解放初期各种传染病的流行
桂平解放之初,百废待举,医疗卫生事业刚刚起步,各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病仍然时有发生。
1950年,县内一些地方流行天花,染上天花的病人,侥幸不死也会留下一脸麻子,抱恨终生。清朝末年,县内开始有人接种牛痘,以防天花流行。但是直到民国时期,天花疫苗仍然全靠国外进口,接种的范围十分有限。因此天花传入桂平后迅速蔓延,尤以石咀、社步、麻垌等几个乡镇疫情最为严重。根据卫生部门档案材料的不完全统计,这次天花流行全县患者共有312人,发病率高达万分之五;死亡43人,死亡率为13.8%。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高,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除霍乱、天花外,桂平过去还是疟疾、麻疹、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几种传染病的高发区。1955年,全县疟疾患者33054人,发病率接近5%。1968年流行性脑膜炎患者3997人,发病率高达473/10万。1980年全县麻疹患者2512人,发病率为217/10万。
群防群治送瘟神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人民政府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防治各种传染病。1965年,县卫生防疫站成立,县、乡镇两级医疗机构同时成立防保组,配备卫生防疫专业人员。至1987年止,全县共有专职和兼职卫生防疫技术人员125人。1985~1987年,由自治区、县、乡镇三级卫生机构共同筹集经费,桂平建成了县、乡、村三级计划免疫冷链网。建国以来坚持每年对儿童或全民性进行疫苗接种,一经发现疫情立即集中力量进行诊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各种传染病发生和蔓延终于逐步得到了有效控制,人民生命健康有了保障。1952年,历史上危害人民生命健康最烈的鼠疫、霍乱、天花等几种传染病被彻底消灭,至今未发现一例患者。疟疾年发病率自1976年以来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1987年经自治区考核验收,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消灭疟疾县”标准。1980年以来流行性脑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也得到有效控制,1983年以来全县未发现小儿麻痹症病例。
麻风病得到控制
在旧社会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麻风病被视为最可怕的一种传染病。桂平民间过去最恶毒的骂人方言是“麻风佬”。对待麻风病人,人们往往极端岐视甚至采取惨无人道的残害行为,最常见的是将他们驱赶入山,与世隔绝,最后饥病而死。更有甚者,清朝末年有个县官曾在春节前夕于桂平城郊摆设盛筵,诱使数十名麻风病人赴宴,然后将他们全部捉起来投入火中活活烧死!民国年间,政府对麻风病人置之不理。上个世纪30年代、40年代,桂平城郊定风针岭(今电信局、卫生防疫站一带)曾是麻风病人栖身之地,行人路过岭脚莫不毛骨悚然;而麻风病人因生活无着,常常进入城内沿街乞讨,致使麻风病得以传染扩散,危害社会。江口附近浔江河面上的孤岛大板洲,解放前是北区一带麻风病人聚居地,人们避之唯恐不及。
解放后,人民政府着手消灭麻风病,于1956年组织医务人员在木乐区进行桂平历史上的首次麻风病普查。至1979年止,连续六次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大普查。1982年起转为疫源地专业性普查,到1987年底止共普查疫源地村屯757个(次),同时结合门诊、巡诊、群众报病有奖等各种形式,先后在257个村屯中发现麻风病患者411人。
普查发现的麻风病人,1983年以前主要采取集中治疗的办法,为此政府专门设立皮肤病防治院,对住院麻风病人实行免费治疗,日常生活所需由政府无偿发给。1983年以后,改用两联化学疗法、三联化学疗法,进行院外治疗,疗效高,疗程短,治愈率在80%以上。麻风病人治愈后与健康人无异,可以同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过去令人闻而生畏的麻风病,在桂平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据卫生防疫部门的统计数据,桂平县麻风病的发病率1979—1981年为2.23/10万,1982—1986年降至0.195/10万。1987年10月经自治区、玉林地区卫生部门考核验收,确认桂平已经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麻风病县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