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大藤峡瑶民起义,堪称中国农民起义的时间之最,先后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持续时间长达270多年,成了令从朱元璋直到朱由检几乎终明一代十数个皇帝最头疼的事件。
大藤峡位于黔江中下游,从武宣的勒马至桂平的弩湾滩有一段长约50公里、婉蜒穿过崇山峻岭的江道,山势险峻、江流湍急,是天设之险,有“珠江流域第一峡”之誉。如果你乘船顺流而下,你会时而看到危机四伏的险滩,时而看到翻滚着巨大漩涡的深潭,时而看到嶙峋嵯峨的巨石峭壁,时而又看到树影沉碧的明媚秀色。
大藤峡的得名,据说是因为古代在弩湾与碧滩之间长着一根大藤,如桥梁般横亘在大江两岸。“自藤峡至府江约三百余里,地惟藤峡最高。登藤峡颠,数百里皆历历目前,军旅之聚散往来,可顾盼尽也。诸蛮以此为奥区,桂平大宣乡、崇姜里为前庭,象州东乡、武宣北乡为后户,藤县五屯障其左,贵县龙山据其右,若两臂然。”(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平藤峡盗》)
而两岸山民过江,多攀缘这条大藤蚁附而过,头顶是一碧蓝天,脚下是滔滔江水,尽管危险得令人心寒,但毕竟省却了绕道寻津、长途奔波的艰辛。由于千百年的攀爬,大藤成了山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山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但是,在黑暗的封建年代里,一代又一代官府的逼迫和汉人的逐步蚕食,土著少数民族不断从平坦丰腴的旷野田畴,退进了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更为恶劣的深山密林之中(我们可以沿西江上溯、从梧州直到百色这些城市的基本方言为粤语方言这一现实,不难想见千百年来这种渐变的残酷性)。作为这种压迫性迁徙的正面成果,就是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相对地加快了。
在明一代,尽管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劳苦大众出身,但这种改朝换代,是使少数被统治者变成了统治者,这根本改变不了绝大多数被统治者与少数统治者之间永远存在的矛盾。为了满足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持庞大国家机器的运转,明代官府甚至变本加厉地加强了对老百姓的压榨和盘剥。
老实的山民本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铤而走险的。当时在桂平瑶山一带,官府强摊兵役、官兵肆意入山强伐木材、一再劫掠财物,属于弱势群体却又充满了阳刚之气的大藤峡瑶民忍无可忍,终于揭竿而起。官逼民即反,民反官更逼,大批的官兵入山对瑶民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毁林拔寨、肆意烧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瑶民起义便此起彼伏,斗争持续了270多年。官兵多年的进剿,捕杀的瑶民先后竟达数万之众!仅永乐五年的一次进剿,就屠杀了瑶民1万余人,其中有许多是官兵为了冒功而残杀的无辜百姓!在这镇压、反抗、再镇压、再反抗的拉锯式反复争斗中,地方糜烂、经济严重受损,社会停滞不前,受害最大的仍然只能是普通老百姓。
在大藤峡的瑶民起义斗争中,最著名的当数侯大苟(约1418-1465)领导的起义。侯大苟是明代武靖州(今桂平)碧滩罗渌垌田头村的瑶族人,家中很穷,以烧炭、打猎、帮工为生。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官军镇压瑶民的暴行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侯大苟领导大藤峡的瑶民举起义旗,许多民众怒而“相率从贼”,起义者攻州陷县、破城杀将,声势越来越大,控制过柳州、浔州、梧州三府十多个州县,七次攻进梧州府城。义军四面出击,两广和湖南也为之震动,部分义军还到达福建、浙江一带活动,先后坚持斗争达30年之久,震惊了明王朝。
1465年(成化元年),兵部尚书王竑向明皇帝宪宗推荐了浙江左参政韩雍督理军务,他说:大藤峡的贼乱由来已久了,但在那里当官的书生们都以为能以招抚立功,结果就像对一个娇惯已久的孩子,你越是可怜他,他就越是哭闹不止,那就非得流血鞭打不可。韩雍这人文武全,用了他就一定可以平定藤峡之乱!——作为国防部长的他当然希望用兵越多越好,那样军费开支就可大大增加,他的作用也会突显出来。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还给了韩雍以很大的生杀与夺的权力,三司以下官员如果有不服从命令的,都可以军法处置,朝廷不与干预。
于是这年夏天,韩雍就统率了16万兵马,浩浩荡荡向大藤峡地区杀来。兵到荔浦,半路上来了一群当地的乡亲父老,说是平时深受藤寇扰掠之苦,现在愿当大军的引路先锋。韩雍却勃然大怒,叫官兵立即捆起这些人,说他们都是贼寇,要就地处决。大家正怀疑这样会不会错杀了良民,那些被绑的人怀里纷纷露出兵器,这才知道他们真的是瑶人派来的间谍。韩雍把这些人杀后,全部大卸八块,把他们的头颅、手脚、肠子等等勾挂在竹梢树顶,血淋淋的挂得到处都是,他的血腥手段确实吓坏了不少人。
韩雍集中了优势兵力,一路上采取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无情镇压、残酷打击,起义瑶人的力量毕竟相差太过悬殊,最后终于被残酷镇压下去了。瑶民的核心据点是九层楼山区,这里四周悬崖峭壁、易守难攻。那年腊月,官兵里三层外三层地将九层楼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纵火烧山,烟火遮天蔽日,官兵再用团牌、扒山虎、压二笆等工具,鱼贯而进,战斗一直从早上持续到下午,瑶民们的排栅被焚毁了,滚木、毒箭、镖枪用尽了,于粮尽弹绝、孤立无援之中,官兵终于攻陷了九层楼,生擒侯大苟等780多人,杀死男女老少3200多人,这次用兵,先后有7300多瑶民被斩首,间接死于兵祸的不计其数。正应了古人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言。连韩雍自己所写的《平大藤峡诗》,也到处是:“岩穴处处皆荡焚”“积尸如山血如川”“诛锄只许留襁褓”这些充满了血腥气味的诗句。
韩雍为了阻断大江两岸瑶民的联系,放火烧断了跨江而过的大藤,并把峡名改为断藤峡。到明正德年间,那位十分热衷于兵事、曾自封为大将军的武宗皇帝朱厚照,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又把大藤峡更名为永通峡,还亲笔御书了“敕赐永通峡”五个大字,分刻于桂平、武宣境内的峡壁上,至今犹存。
据说韩雍斩断大藤后,发现大藤干老硬而中空,便锯成三截,蒙上牛皮,制成三只大鼓,分别放在总制府、总兵府和梧州镇府,陈列于府衙门前,敲击之声浑厚沉闷,可传到十里之外。没想既历经官军镇压起义、残杀瑶民的暴行、自身也惨遭火烧肢解厄运的大藤已深有灵性,每到阴晦的风雨之夜,即自已发出咚咚咚咚的沉郁之声,还渗出腥气逼人的血水来。官府视之为不祥之物,只好把它们烧成了灰烬。就这样,韩雍成了朝廷眼里平乱剿贼、维护稳定的功臣,也成了瑶民目屮滥杀无辜、满手血腥的刽子手。
瑶民起义的惨烈故事已成过去,大藤峡以它神奇的传说和雄奇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毛泽东主席曾在与人闲聊中说起大藤峡的历史,信笔写下了“大藤峡”三字。中央电视台摄制、著名导演陈家林导演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曾以这里为外景,拍下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场面。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旅游热点,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来到这里领略它的壮美与神奇。
如今,大藤峡已成为桂平当地一条热门的旅游线路,主要的石鸡石狗石鼓、大藤渡江处、侯大苟像、九层楼等景点,都与侯大苟的名字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大藤峡以其险峻雄奇,成就了明代的瑶民大起义,而瑶民的大起义,反之也为大藤峡增添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神奇故事。
除了拥有雄奇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之外,大藤峡还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一座装机容量120万干瓦、计划投资额逾二佰亿元的集灌溉、航运、发电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将在这里再创造出一个高峡出平湖的奇迹。
如果说,数百年前的大藤峡,曾经有过一段充满了血与火的惨痛历炼,那么它的未来,将会开拓出一段令世人更为瞩目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