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记录
西山镇中心小学 李洁
2013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全国大型公益活动于5月份拉开了序幕。5月30日,我有幸与中国教育电视台驻广西特约记者、广西电教馆副馆长、桂平教育局领导、西山镇中心校领导等一行7人到西山镇碧滩小学坪冲分校采访28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偏僻山村学校唯一的一位教师周胜群老师。此行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动、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山区教育、关注乡村教师——
路途艰辛
我们采访的目的地位于桂平市西北边缘地区的山区地黔江边上,那里地处偏僻、没有公路,水路是唯一的通道,而且每三天才有一次过往客船靠岸。为了抓紧采访时间,我们决定绕山而行,到达江边再坐小艇过去。8:20出发,车驶入大山后一条真正的水泥路呈现在我们眼前,车轮打滑无法前行。我们只好下车,找来一些碎石垫到车轮底下后车才开得过去。过了泥泞不堪的泥浆路便到了石头路,只听到“砰!”的一声——车子碰到底盘,漏油了。真没料到在深山里竟遇到车坏的事情,搬起东西步行前进吧。司机安慰我们说走过了一座小桥,拐一个弯就到渡口。为了减轻负担,我们只搬下拍摄工具和做午饭用的菜,车里的干粮没带下来。但拐了几个弯都没看到渡口。不会走过头了吧?拿出手机想打个电话问问。晕!竟没有信号。在这大深山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累又饿,没办法,只有继续前行。顶了半个多小时的烈日才到达江边渡口。坐上周老师的丈夫的小船过了江,再爬上一个小山坡,终于来到了目的地!
采访群众
由于周老师家离学校很远,附近的群众听说我们来,早已为我们煮好绿豆粥并准备做午饭。此时我们人人都已饥肠辘辘,赶紧卸下东西去喝粥。我喝着清凉的绿豆粥,感受着山区群众的淳朴、热情,一直甜到了心里。
吃完粥,我们顺便采访了这个群众。她感慨地说:“周老师在我们山区学校很多年了,幸好有她在啊,要不我们的孩子就没学上了。我们这里条件艰苦,经常没电,买菜也不方便,有时十几天都没顿肉吃。很多人都搬到山外去了,大家都想办法往外走,只有周老师愿意走到山里来,并一呆就是28年。别说离开山区,就是她生病住院了也提前跑回了学校上课,她是放不下那些孩子啊!有一次她竟晕倒在学校,幸好学生及时发现,把我们叫来。当她身体稍好点后又赶回学校了。她对我们的孩子很好,孩子们很爱她,我们也很感谢她。”听着她的讲述,我更急切地想进一步了解周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回到学校,采访周老师的活动正式开始。面对镜头,周老师显得有些腼腆,她温柔的声音把我们带回了28年前的坪冲分校。
采访周老师
1985年,周老师刚到坪冲分校时,那里只有一间50多平方米的黄泥巴墙教室和一间10来平方米的破旧办公室。这是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炮台,经村民们盖上瓦后便成了学堂。房顶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教室里的“书桌”就是几条破旧的大板凳。来过这里的老师都走了,学校已经停课了大半年。望着像废墟一样空荡荡的校园,她犹豫了。但仔细想想,如果自己也走了,山区的孩子怎么办?正徘徊着,附近的孩子得知有新老师来了都高兴地从家里搬来小凳子跑回久违的学校,他们那一声声甜甜的“老师好”、一双双期盼的眼神,使她想走的脚步再也迈不开了,便决定先留下来先教一个学期再说。谁知一留下来就再也不忍心走了,更舍不得走这些淳朴的孩子。周老师每天看着孩子们要趴到大板凳上艰难地写字,没有书桌怎么行?她便去请求林场给一些杉木作为修理校舍和课桌的原料。场长被她的精神和行为感动,爽快的答应了!孩子们终于拥有了15套全新的书桌。2000年,她看到教室越来越破旧,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这令她昼夜难以入眠,又一次去找林场的负责人,把林场哨所的两间房子借来给学校做教室。虽然也是很简陋的房子,但起码比原来的结实多了。学校校址换了,可她离家反更远了,天晴时来回都要走一个半小时,如果遇上雨天,要走两个小时才能到校。但她觉得,只要孩子们能有安全一点的学习环境,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由哨所改成的教室非常狭窄,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房子要挤进十七八个孩子。房子只有一个窗户,热得像蒸笼一样。于是她又萌发了一个念头:要把原来的泥巴墙教室改成水泥楼房。大家都说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但她决心却非常坚定。就这样,她一边正常的上班、一边利用下班时间到村里挨家挨户地动员村民们集资建校,她那忙碌的身影遍布了村子的每个角落。山区群众非常爱戴周老师,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在各方力量的配合下,工程终于动工了!她白天上课,晚上整理建校的账目和群众参加劳动的工日情况,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经常忙到深夜。一年多来,几乎没有午休过,更没有双休日。中午放学后,她总是到工地走走看,帮助群众抬沙石、水泥,清点记录建筑材料情况,有时还没来得及回到家吃饭,上课时间就要到了,她随便吃了点饼干来充饥,便立即跑去上课,放晚学时也常忙到天黑才回到家。由于长期饱一顿、饿一顿,那年她患上了胃病,体重急降。可是病魔并没有使她退缩,反倒使她变得更坚强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艰辛,一座100多平方米两层的教学大楼终于建成了!从此师生们又把学校从林场哨所搬回了原来的校址。教学楼有了,可是周老师还没有满足,学校的很多设施还没有,在朋友资助下,她带头捐款一千元来装修教学楼。修好了校园排水沟,建好了乒乓球台、升旗台,硬化了校园地面,终于建好了一个像样的学校!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坪冲分校的面貌正在不断发生变化。2012年已建好新厕所和江边通往学校的水泥路,学生再也不用露天大小便,再也不用手脚并用的从江边往学校爬,教室已安装上了电灯、风扇,办公室还配备电脑和复印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说到这里,周老师满脸兴奋,眼中充满了对学校的爱。
采访周老师的丈夫
周老师的丈夫是本地人,没有工作,有时到江里打打鱼,偶尔砍些木材运出去卖,没有什么收入。但在捐资助学中他也捐了一千元去买水泥回来,并帮搬运沙、石,义务投工20多天。山区环境恶劣,整个教学点的几十户人家分散在几个山头,大部分学生上学都要过江。他每天都开自家的小艇接送孩子上学、放学,28年来风雨不改。
有的学生在回校路上要经过一条小溪,每逢下雨时溪水上涨,学生就过不了河,为了孩子们能安全回校,他和周老师利用节假日时间在山沟里找石头,把大块平整的石头摆在溪流中当做简易桥梁,但每下一次大雨,石头都被河水冲走。冲了再修、修了又冲……,反反复复,可他们从不放弃。就这样,28年来,从来都没有因此发生过事故。当记者问道:“你们一个人领工资,两个人干活,义务接送孩子这么多年,心里有什么想法?”他淡然地说:“既然她做的是教书这份工作,我能帮就帮啦!她教书不容易,孩子们上学也不容易。”这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让我们看到了他美好的心灵。
采访学生
这所学校有三个年级,分别是学前班、三年级和六年级,全校共四十多人。这里的学生都很懂事,我们刚到时周老师正在给六年级的孩子上课,但其他班都能自觉学习,即使学前班的小朋友都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认真看书、写字。记者采访了一个六年级的女同学,她说起了一件令她难忘的事情:山区气候变化多端,每年都有一次流行性感冒。村屯无诊所,记得有一次三年级一个女同学发高烧,通知不到家长,周老师立即背起她回家。刚回到学校,六年级一男学生又在发烧,接着学前班又一个女生发烧,她都先后把他们背回家,累得满头大汗。为了不影响教学,她备了一个小药箱,如小儿感冒冲剂、退烧药等,还采来一些雷公根、鱼腥草等凉草药晒干,煎成凉茶给同学们喝,尽量减少疾病。
另一个同学说起了周老师设立的“好人好事光荣榜”对他的激励。他原来不大喜欢参与班级、学校的事,自从他在黑板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老师奖励的星星时,浑身都充满了动力,总想着多为班级做好事,看着自己的星星越来越多,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还有个女同学在上课时谈到自己的理想,她希望能当一名老师。当记者问为什么时,她说:“周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的一个老师,她给我们带来知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也想像周老师一样给山里的孩子上课。”听到孩子的心声,我们都感动不已!
……
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最美山村教师,她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豪言壮语,她以她特有的温情、关爱,给孩子们播种希望,给我们呈现出最朴实,最真实的一面。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一直想寻找一种答案:为什么那么苦那么累周老师仍能坚守在山村学校?那就是爱和责任!28年扎根山区,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在这里,她这种可贵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它使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在第一现场感悟的这种情感,这种力量传播给更多的人。希望我们都来关注、感谢像周胜群老师一样坚守在山村的老师。
像周老师一样的护林工人
采访回来在渡口我看到了方圆几十里唯一的一间小房子,只有一个护林工人住在这里,没有通电、没有自来水、没有邻居。长年一个人住在大山里,使他少言寡语,我们问一句他答半句。看着他屋里简陋的家当、屋外晾着破旧的衣服,再看看他一直默默地在磨割胶刀片,我真难以置信他一个人怎么能呆在这荒无人烟的大山里。忽然,墙上的一行字吸引了我的目光——“护林光荣”。我想应该是这行字的力量,使他一直默默守在大山里,守卫国家的财产。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他不正像默默守着山区教育的周老师一样吗?
此次采访活动结束了,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每当我产生职业倦怠时、每当我有抱怨的情绪时,我总想起28年来独自一人撑起一所边远山区学校的周胜群老师,她使我又重新充满热情、充满动力!(责任编辑李毓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