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桂平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性问题,调整城乡教育布局,实行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融入推动该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去。 调整布局,推动城乡教育“齐步走”。针对农村学校网点分散、办学效益低、校与校之间差距大等现状,桂平市教育部门本着“长计划、短安排、大目标、小步子”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撤并小学4所、小学教学点130个,撤并初中4所、初中教学点7个,并在桂平城区增设公办、民办高中4所,为提高该市中小学的办学效益打下了基础。
该市将教育资金重点投入到整合后的乡镇学校,在校园面积、校舍建设、师资配备、成班率上全面推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改善乡镇中小学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硬件差距。
资源共享,城乡教育“相联通”。为了城乡共享教育资源,沟通教育信息,该市紧跟发展形势,努力抓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目前,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类学校均开通了教育信息网,实现了“校校通”。教育信息网的开通,为该市中小学实现无纸化办公,广大教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以及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互助共同体,城乡学校“手牵手”。该市建立城乡教师结对帮扶和支教制度,支持薄弱学校教育发展。全市44所优质资源校与薄弱校全方位对口支援。同时,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从现有的代课教师和本科、大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了420名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任教。
通过以上举措,有效地缓解了该市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短缺的矛盾,进一步优化了该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实现该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基本均衡。(陈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