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发布首页信息 | 桂平生活网DM广告网络版 | 分类信息

TOP

民国史上的“桂平符号”
[ 录入者:天涯海角 | 时间:2013-12-01 17:23:08 | 作者: | 来源: ]
     桂平以山美、水美著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同时,由于不少政治运动、政治人物和桂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使桂平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历史人文环境。明朝的大藤峡起义、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时期的浔州起义……此外,黄埔军校桂平分校、李宗仁代总统夫人郭德洁,等等,均可称得上是桂平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符号之一:浔州起义
    据《桂平县志》记载,1911年11月,中国同盟会会员罗佩珩、曹启光、徐启祥、黄熊祥等响应武昌起义,组织浔州府属各县及藤县民军,在平南、桂平发动武装起义,史称“浔州起义”。

      1911年10月底,起义准备工作完成,主事者筹集了白银约8万元作为起义经费,联系了贵县、桂平、武宣各地民团11支队伍和天地会武装2000多人,并从广州运回大批步枪子弹和200支驳壳枪。11月5日,领导起义的民军司令部成立,罗佩珩任总司令,曹启光任总指挥,黄熊祥、徐启祥任前敌指挥,周毅夫任参谋长,骆乔翔任副参谋长。当天,民军首先攻占平南县城,稍事休整后,即分河北(取道江口、大宣、南木)、河南(取道竹社、马皮、石咀)、沿河三路向浔州府城进发,沿途各地及贵县、桂平、武宣民军和团练万余人参加了进攻浔州府城的行列。


    浔州知府贺源清与保皇党分子程大璋抱定“宁顺上司以保绿位,不降民军而丢官职”的态度,一边调遣统领马正明率领所部入城驻扎,严防警兵出城迎接民军;一边急电当时驻在南宁的广西都督陆荣廷派兵来援。


     11月20日,民军到达桂平城下。翌日,民军由岭头村、大坑口、蝴蝶岭、西关口进入上中下三股街,逼近城垣,数百门生铁大炮、洋枪齐发,一时炮声震天,弹如雨下。清朝守军为防民军逼近,连发大炮把小南门至大南门一带城外附近铺户、民房全部烧光。战斗持续五昼夜,因城墙高大坚固,民军事先又没有准备攻城器械,攻城毫无进展。其时,适值连日寒风冷雨,民军粮食供应出现困难。

      驻扎在横县、贵县一带的清军将领龙觐光,接获陆荣廷的电报后,急忙率部驰援浔州府城。龙部顺郁江而下向起义军背后袭击。城内清军知援军已到,便开门出击。民军腹背受敌,于11月27日撤退。浔州起义持续23天,以失败告终,但其革命精神成为激励民众反抗清朝腐朽统治的强大动力。


符号之二:黄埔军校第四分校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第一至第六期,校址均在广州市黄埔区,从第七期起迁离黄埔。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因为宁汉分裂,曾在南京、武汉两地设校。9月,宁汉合作,全校迁至南京。抗战爆发后,迁往四川成都,为适应抗战需要,改名中央军校,并分别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西北设立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分校。到抗战相持阶段,几个分校均一再迁移。如第四分校原在广州,后迁德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再迁到广西桂平。

     黄埔军校第四分校旧址桂山钟楼,位于桂平城西的桂山,在著名的西山风景区脚下,秋柳亭东、中山公园西约半里,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典型的哥特式和罗马组合柱式建筑,钢筋混凝土砖墙结构,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01平方米,高19.9米。整座建筑三开间五层,房舍幽雅清静,宏伟壮观。

     桂山钟楼建成之初,曾是桂平浔州中学和国民中学的校舍。1938年春,抗日烽火燃遍华南,广州吃紧,黄埔军校第四分校迁至桂平桂山,总部设在钟楼内,学员住学校楼房,皆是十四、十五期的学员。四分校主任陈诚,副主任陈芝馨,共有教官和学员1400多人。当年,黄埔军校第四分校高大的校门两旁,张贴着“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的对联,横额上书“军人魂”三个大字,刚劲有力,庄严肃穆。校园围墙上到处可见“明耻教战”、“亲爱精诚”和“国家至上”的字样。

     桂平人在黄埔军校学习的有:石咀的曾振华、麻垌的陈春松、江口裕和的卢廷健、油麻泰源转水边村的周铁民、金田的郑宏重、头塘街的全辅成等。 



符号之三:一代才女郭德洁
     郭德洁又名月仙,桂平城厢人,父亲郭六,经营泥水建筑业,店号郭成记。郭德洁青年时代就读于城厢高等小学,1925年与当时驻师桂平的浔梧郁善后督办李宗仁结婚。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李宗仁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与此同时,国民党广西省党部组织女子北伐工作队,由郭德洁任队长,随第七军北上,编入正规部队,称“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政治部妇女宣传队”,担任宣传、看护、慰劳等工作。这支宣传队由桂林出发,经长沙、武汉、九江到安徽,一路上画漫画,写标语,发传单,还深入乡村城镇,帮助组织农民协会、妇女协会,深受当地群众好评。

    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大战期间,李宗仁占领长沙,准备北上与冯、阎会师中原,因战事不利,给养中断,被迫撤回广西,处境甚是困难。此时,郭德洁应好友之约,取道水路前往北京旅游,碰巧各派反蒋人士正在北京召开会议,汪精卫、阎锡山误认为郭德洁是李宗仁的私人特使,派人到天津专程迎接。郭德洁随机应变,假戏真做,周旋于各代表之间。阎锡山答允拨出40万银元送给李宗仁,解了李的燃眉之急。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节湖北老河口。郭德洁担任第五战区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宣传、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抗战,慰问伤病员。期间,郭德洁曾回桂平,向桂平县妇女抗敌后援会赠送宣传品和经费200元,在妇女大会上发表演讲,鼓励广大妇女做好抗日救亡工作。郭德洁还在桂林主办儿童教养院,收养抗日烈士子弟和在战争中无家可归的少年儿童约1000名,又在桂林甲山创办德智中学,发展教育事业。

     1939年7月1日,广西省新运动妇女工作委员会在桂林创建,郭德洁任主任委员。

     1948年4月,李宗仁竞选中华民国副总统,郭德洁为他的当选出力不少。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任代总统,但始终未能挽回败局。


符号之四:革命文化百花齐放
     桂平杖头木偶戏源于巫文化,由民间木偶艺人即兴表演,没有现成的创作剧本,使用桂平土白话演唱。辛亥革命时期,演唱了不少剧目,有歌颂岳飞的《精忠报国》,以及家喻户晓的《武松打虎》等。

     清末民初,新学昌盛,现代歌曲开始在桂平学堂中传播。1926年,大革命运动兴起,“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震撼城乡,激发了工农群众投身于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以后,每个重大历史时期都有各具特色的歌曲流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等抗日歌曲,对唤起群众抗日救亡起到了重大作用。


     话剧、歌剧从外地传入桂平,始于辛亥革命时期。1930年夏天,浔州地区民团指挥部组织桂平城中小学师生成立暑假抗日服务团,在县内各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夜光杯》、《凤凰城》、《黑地狱》等剧目,用话剧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县城各中小学校也纷纷成立抗日救亡宣传组织,下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解放战争其间,浔州师范学生将曹禺话剧名作《雷雨》、《日出》搬上舞台,演出后轰动一时。

     此外,桂平还创办了《曙光报》、《浔州日报》、《好消息报》、《言报》等十多家革命媒体,其中,《曙光报》首屈一指。1939年1月,广西学生军二团到桂平集训。3月20日,该团出版的《曙光报》在寻旺圩创刊,由中共地下党员担任主编,以报道抗日战争和各地救亡动态为主要内容,并经常发表社论,分析国内外政治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新闻来源主要是用收音机秘密抄收延安新华社电讯稿,并参考海外电台的广播。因其消息准确、快捷,内容丰富,很受群众欢迎。

    《浔州日报》创办于1941年,四开两版,用土纸印刷,一版刊登重要新闻,二版为社会新闻、广告、启事等。

    《好消息报》1944年创办于金田乡督的村。其时日本侵略军由湖南长沙向南推进,直指桂林、柳州。广西大学、桂林师院的一部分学生和外省青年为逃避战乱,辗转来到位于崇山峻岭的督的村,他们中的一些爱国青年,在这里出版了《好消息报》,由陈哲民(陈独秀的小儿子)负责抄收电讯和翻译,黄荣书等人负责采访、撰稿、编辑、印刷。该报为油印(有时用石印),一般每隔三四天印刷一张,版面视内容多少而定,有时为四开两版,有时为八开一版或十六开两版,它除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外,还刊登省内、县内抗日、锄奸的捷报。该报共出版40多期,直到抗战胜利青年学生返回桂林才停刊。 


0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藤峡纪姓女传奇 [下一篇]大洋街群众庆祝三界公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