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于1851年1月11日在本县金田村爆发。金田村位于紫荆山南麓,县城以北27公里,村中的韦昌辉故居遗址和村边犀牛岭上的古营盘、练兵场,不远的紫荆山区,以及附近的新圩三界庙、江口石头脚等处,都是当年太平天国进行重要活动的地点。其中金田起义地址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圩三界庙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外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著名史学家胡绳、罗尔纲等,都曾来此进行学术考察。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1987年,共接待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瑞士、民主德国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友好人士250多人,198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3万人次。
古营盘 位于金田村边犀牛岭北端。是太平天国军民誓师起义之地。犀牛岭前临金田平原,背靠穆群山,与紫荆山南部要隘风门坳互为犄角之势,形势极为险要。相传,营盘原是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军所建,金田起义前夕太平军重新构筑,加高加固。营盘长35米,宽22米,四周围筑以高3米、底宽2米的土城墙。土墙外,西北面脚下有深潭,叫犀牛潭,东边是高约50米的陡坡,南面是营盘的出入口,出入口外两旁有壕堑,壕堑之外各筑一道高3米,厚2米的泥墙。右边的泥墙,一直延伸至岭脚的犀牛潭边。
营盘中间,原来有个圆形的的土台子,前面有块高出地面约1米的大石、叫拜旗石。传说1851年1月11日那天,太平天国的几位领导人登上土台,洪秀全高声宣告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一面杏黄大旗随即在拜旗石旁冉冉升起。
营盘的左前方,面对金田平原,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大理石碑,高约3米,上刻“金田起义地址”6个大字,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建人的手迹。
练兵场 古营盘的正前方,有个方圆2里的大平坡,是金田起义前太平军的练兵场。传说当时指挥练兵的是杨秀清和石达开,他们对士兵要求十分严格,练习跑步要跑得象马一样快,说是这样才能迅速追上并歼灭敌人。经过勤学苦练,太平军战士大都练就一双飞毛腿。有个叫覃七的战士,健步如飞,常常跑在马的前头,人们都叫他“马头七”。另外有一个战士叫陈二,是个大旗手。他双手擎着又长又宽的大黄旗,仍能快步如飞,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头,因此大家叫他“大旗二”。经过几个月时间的严格操练,太平军大多练就一身杀敌本领,有很强的战斗力,因此起义后能接连打胜仗。
金田起义历史陈列室,建于1980年,位于练兵场东南角,金田起义地址保管所西边。室内陈列着洪秀全发布的诏令,太平军使用过的大刀、长矛、旗帜和打造武器留下的木炭、铁砧、铁渣,缴获清朝官员的顶载等实物和史料,再现了金田起义发生的全过程,是太平天国起义的一个缩影。陈列展出以来,吸引了大批来自国内外的史学工作者和游客。1981年春,参加太平天国起义13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在参观陈列之后留下了不少墨宝,其中有外国友人柯文南(英)、小岛晋治(日)、魏求恩(美)和国内史学界知名专家、学者胡绳、王庆成、郭毅生等人的题名录。
陈列室旁设休息室、服务室,前来参观游览的客人可以在此小憩,品尝金田出产的香茶,选购旅游纪念品,还可摄影留念。
太平军打造武器处遗址 在金田村韦昌辉故居旧址。1850后春,拜上帝会总部由紫荆山迁到金田村,立刻着手打造武器,准备武装起义。当地群众传说:“拜上帝会会员在韦昌辉家横屋开了12座打铁炉,日夜打造武器,并把打造好的大刀、长矛,秘密收藏在营盘脚下的犀牛潭里,供起义使用。”后来果然在犀牛潭得到几千件武器,成为起义时主要的武器装备。
1974年,区文物考古工作队和县文化部门,在韦昌辉故居旧址进行发掘,找到了韦家横屋基脚,同时发现不少打铁使用的木炭、炉底铁渣和一支严重锈蚀的矛头,以及相当数量的青碗、杯等物品碎片。证实这里就是当年太平军开炉打造成武器的地方。出土的木炭和铁渣,已分别在北京、南京、南宁、桂平等地博物馆陈列室展出。
古林社冯云山落脚处遗址 古林社位于紫荆山口,是个只有100来人的小村庄。史料记载,1844年秋天,冯云山在进入紫荆山之前,曾落脚古林社,先是住在桥头张家,靠拾牛粪度日,后来给曾五公放牛、打工,住在曾家牛栏的小阁楼上。在这里,冯云山曾赋诗述志:“孤寒到此把身藏,举目无亲也着忙,拾粪生涯来度日,他年得志姓名扬。”
村边树荫下有社坛,传说当年冯云山曾几次踏着社公偶像对大家说“菩萨生须人造成,世上所有神佛社公,无非石雕泥团木偶罢了,怕他什么呀!”久而久之,拜社公的人就逐渐少了。
石头脚太平军总部遗址 位于大湟江口圩边的石头脚村,距金田村15公里。金田起义的第三天(1851年1月13日),太平军挥戈东出,攻占浔江岸边的大湟江口圩,设总部于石头脚村。该村陈姓大地主,靠贩卖烟土发了大财,将附近桥塘、莲塘一带良田尽行霸占,并盖起了一座接连五进,拥有200多间房子的庄园,大屋四周以巨石砌筑基脚,外面还有护城河。石头脚因此得名。
太平军屯师江口期间,曾在牛排岭、屈甲州大败清军。据清光绪《浔州府志》记述:“贼由金田至大湟江口,向荣、李能臣、周凤岐驻平南马鹿,(正月)十八日,战于牛排岭,我师败退,官塘守备王崇山等十二人阵亡,贼益骄肆。”民国《桂平县志》也有记载:牛排岭之“甲州桥,通湟江圩。咸丰元年官军剿洪逆,败绩于此。”
风门坳之战遗址 风门坳位于紫荆山区南部山口,是金田平原出入紫荆山的必经之路。1851年8月,太平军在此与清军展开激战。
三界庙太平军前线指挥所遗址 三界庙位于金田平原中心的新圩。1851年农历8月太平军由紫荆山区移营金田后,以三界庙为前线指挥所,洪秀全曾在此指挥有名的新圩突围之战。 8 e! {# k/ M1 h
三界庙内,现有《重修宣里新圩三界庙碑记》、《安良约碑记》等碑刻20多方,碑文反映了金田起义前夕当地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状况,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起义旧址在桂平市金田镇。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洪秀全、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建立拜上帝会基地,领导汉族、壮族和瑶族人民对封建势力作斗争。道光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51年卫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举行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当时,在金田韦昌辉家设拜上帝会机关,在韦家横屋开炉打铁,秘密制造武器。
韦昌辉遗址 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建筑。有上下两座,左右厢房、横屋、门楼和屋前月池等,占地面积330平方米。金日起义前在韦家横屋开12座打铁炉打造武器,秘密藏于犀牛潭。在月池养鹅,借鹅群"叽嘎"叫声掩盖打武器的叮当声,混人视听。金日起义太平军北上后,全村200余间房子,尽遭清军火烧。1974年对故居遗址进行清理,出土一批铁渣、木炭和炉底烧土、遗物,对故居遗址作了保护。1987年,故居按原貌修复。
韦昌辉(1826一1856),金田村人。1848年冯云山介绍参加拜上帝会。不惜家产,共扶真主。金田起义全家从征,1851年3月授任右军主将,12月封北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对东王杨秀清心怀不满,1856年利用洪杨矛盾,杀害杨秀清及其部众家属2万余人。同年11月被天王处决。在故居旁有昌辉祠。1936年当地乡绅村民创建,庙宇式平房,内塑昌辉像。门联:"金田起义倾清室,天国告成列北王。"1980年为纪念太平天国金田起义130周年(1981年1月11日),重新修建。
起义军在犀牛岭营盘设起义指挥部。营盘是一个长方形土城,中央筑高台,台前有一块大石,叫旗杆石,洪秀全在此领导太平军升旗誓师起义。营盘出口挖壕沟暗道,东通金田村,北通犀牛潭。营盘前方有纵横二三里的平坡,是太平军的练兵场。营盘北面山脚犀牛潭,传说起义前造的武器就藏在潭水中。村南4公里的新圩三界庙,是太平军作战指挥所,还有金田莫村傅家寨太平军总指挥部遗址、紫荆山口古林社冯云山活动旧址和大冲教馆遗址、风门拗太平军庄战清兵遗址等。1974年在犀牛岭修建休息室。1980年建陈列室,举办金田起义文物陈列。1990年立洪秀全像一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界庙 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建筑。前后两座,前为门厅,后座大殿,面阔3间,台梁式梁架,硬山顶,琉璃剪边。脊饰人物故事陶彩塑,两侧高大冠状封火山墙。建筑面积252平方米。
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后,太平军东出江口圩,西进武宣,北挺象州。7月初回师金田,大营驻于新圩莫村傅家坡,三界庙成为太平军作战重要指挥所。洪秀全坐镇三界庙,指挥了新圩突围之战,太平军胜利向平南进军,北上蒙山。庙内门厅内墙嵌有清康熙至道光年间(1662-1850)的碑刻23方,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