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一个知识点介绍的是计算机的“躯壳”---硬件。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仅占一页不到的地方,然而,我在讲解时却很花时间和精力。因为在这短短一页中出现了大量的、抽象的、新的名词和概念。众所周知,硬件的组成从外观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等,这些部件是同学们平时看惯了的。学生因此是很容易理解的。但硬件从功能上划分的五大模块,除了IT业内人士,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就不多了。这五大模块包括: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虽然这些模块的概念在教科书中分别有解释,但只是用一句话简略地加以说明,并不能让学生充分地去理解这些新知识点。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普及,大多数高中的学生对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非常感兴趣的。当学生们接触到这些新名词和新概念的时候,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作为老师讲课时就不能按教材上一样,一带而过。那么如何给高中的学生介绍计算机的“躯壳”──硬件,让他们有个清楚、全面、充分的认识呢?经过不断地思索和实践,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故事入手
如果一开始上课,你就对学生一一阐述这五大功能模块的定义,学生是根本无法理解的,也会觉得非常乏味。因此要引入这个新知识点的教学,我想由故事引入是个好办法,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听故事呢?“这五大功能模块是怎么来的,由谁提出来的?”我通过提问,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于是自然而然地就引入了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的故事。著名的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可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研制成功同他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短短三分钟的故事的讲述中,同学们也就了解到这50年来,计算机技术虽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它的“躯壳”—硬件,还是遵循冯氏的设计模型,计算机的五大功能模块就是由他提出来的。一般来说,男生对硬件知识比较感兴趣,上课也特别积极。为了激发女生的兴趣,我特意搜集在计算机界那些响当当的女性人物,例如:被人们赞誉为“世界上第一位计算机程序员”的阿达.奥古斯塔;被人们尊称为“编译器之母和COBOL之母”的格蕾斯等等。没想到这样一介绍,大大增强了女生们的信心,计算机要学得好,并非只是男生们的专利。
通过插入一系列短小精悍而又贴切的故事,既增加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领悟到了这些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知识。
运用打比方
在讲解这五大功能模块的抽象概念时,我就非常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为了能形象的解释这些概念,我把这五大部分运用打比方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现代计算机已把运算器和控制器这两大功能模块制作在一个芯片上了,被称作CPU(即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好比人的心脏对于人一样。因此当前计算机的档次也以CPU的速度来衡量。我把CPU比作人的大脑,它是计算机的指挥官。而输入设备,例如扫描仪,可以比作我们的眼睛;输出设备,例如音箱,可以比作嘴巴;存储器可以比作记事本等等。
通过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我力求把枯燥的概念讲解得通俗、易懂、形象而又生动。
借助实物教具
很多老师在讲解时,都会借助实物,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