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本身确有不少问题,但主要的问题来自中小学
取消文理分科,要改革高考制度
杨叔子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
核心观点
为国家、为学生长远发展着想,我建议取消文理分科,积极、稳妥、坚决地对中小学教育进行改革。取消中学文理分科,首先要改革高考。要改革中小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坚决制止过重负担。做到这一点,归根结底要靠制度保证。
现在大家很关注文理分科问题。我建议取消文理分科,实施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坚决地对中小学教育以及高考进行配套改革。不能等,也不能急。
就我个人的求学经历而言,1949年9月,我考入现在的南昌一中。毕业时有5个小班,学生中产生了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现一大批高水平的学者、专家,还有艺术家。那时,没有文理分科,大家都没有那么偏科。没有那么多参考书,没有那么重的负担;教、学主动性好,同学互助好,尤其是精神面貌好。我的数学学得好,肯耐心帮助数学差的同学,直到对方真正理解为止。在帮助别人中,我也很受益。《礼记·学记》讲得对,“教学相长”。帮者与被帮者,何尝不是如此?
上世纪90年代,我任校长期间,有位著名大学的校长问我:“你认为现在大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说,“大学本身确有不少问题,但主要的问题来自中小学。一是有的学生人格、情感还不够健全;二是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还不够全面、扎实。”他对此非常赞同。
历史证明:少儿教育最关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情感。我国自古强调“幼儿养性,童蒙养正”,根正则苗不歪,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规范,民族文化的精髓,少儿首先要学,要养成,为做好人打下牢固基础。青少年教育在为做好人打下牢固基础时,关键的是要为做好事打下牢固的基础,所学的知识必须是基础的、扎实的。文、史、地、外、数、理、化、生,它们最基础的内容都要学,外加法律、体育、美术、音乐的陶冶。通过学习基础的知识,来训练相应的思维,培养相应的能力,升华精神。当然,对极少数的偏才、天才,应另作安排。文理分科,隐含着重理轻文的想法,隐含着“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好、文科班的学生学习差”的偏见。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互助互学,甚至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不良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10年了。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与模式,也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素质,首先是做人的素质,同时也是做事的素质。通过做事体现做人,通过做人来统率做事,两者密不可分。可以调查一下,当今著名的学者与专家,有多少人是高中、大学考试成绩的第一、二名?我估计到不了一半。
要取消文理分科,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改革高考。考试,就是检验、测量、了解。什么招聘、答辩、“见面”,等等,哪项不是考试,不是不要考,而是考什么,怎么考,怎么评价考的结果,怎么制定录取标准?高考要服务于素质教育。其次,要改革中小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坚决取消分科,坚决制止过重负担。同时,将课外活动纳入计划内,活跃校园文化,创造条件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与爱好。再次,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首先提高领导班子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为国家、为学生长远发展着想,风物长宜放眼量。
取消中学文理分科,归根结底要靠制度保证。如果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政府到学校,从高等学校到中等学校乃至幼儿园,有一套可行的法定制度(包括优秀教学资源调配等),并坚决实施,问题可以解决。要做到这点,历史证明,既不能等,也不能急,必须积极、稳妥、坚决改革下去! (本报记者 张志峰整理)
———— 相关报道 ————
◎ 解读应试教育下的“取消文理分科”
记者采访多位高中生发现,文理不分科对于没有“瘸腿科目”的学生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有“瘸腿科目”的学生肯定希望分科。高三学生周静怡说:“我的物理、化学不好,如果不分科可能就考不上大学了。”高二学生张志远是班里的化学尖子生,经常要代表班级学校参加化学竞赛。他说:“我不喜欢政治课,如果文理不分科,还要逼着自己学下去,真是煎熬!而自己喜欢的化学又可能因为牵扯的很多精力顾不过来。” 【全文】
◎ “取消文理分科”,一曲单兵突进的戏
早在2002年,江苏就积极推进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试点,当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课出在一张卷子上,这套改革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 【全文】
◎ “文理分科”之争未必触及教改靶心
《广州日报》评论,任何改革都要尊重所处阶段和客观条件,更必须反复论证改革的代价和收益比,既要尽力完善制度,又不可过于超前、为变而变,切切不可头脑发热、忽左忽右,拿无辜学子做“小白鼠”,让他们拿个人前途为不够严谨、不够慎重的政策“试错”买单。 【全文】
◎ 迷惑、忧虑与阵痛,高中课改的挣扎
但是由于高中教育依然以高考为“终极目的”,新版本的教材给学生的“乐趣”是相当有限的。新疆实验中学一位高一数学老师说:“高考还是最终的评价手段,学校和老师,以及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所以必修选修都得学,你不教人家教怎么办?学生的负担更重,老师的任务也更重。” 【全文】
◎ 迷惑、忧虑与阵痛,高中课改的挣扎
但是由于高中教育依然以高考为“终极目的”,新版本的教材给学生的“乐趣”是相当有限的。新疆实验中学一位高一数学老师说:“高考还是最终的评价手段,学校和老师,以及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所以必修选修都得学,你不教人家教怎么办?学生的负担更重,老师的任务也更重。” 【全文】